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给电子商务带来商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虚拟社区、电子商务、知识共享的关系,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的形式,结合实践论述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给电子商务带来的商机,提出了激励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不足风险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知识联盟组织间技术知识共享效果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对同行业竞争企业之间结成知识联盟进行技术知识共享的过程、选择和得益进行分析,证明当知识联盟合作方没有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和规避措施时,合作双方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内部动机会导致知识联盟组织间技术知识共享不足风险的形成,对知识联盟组织间技术知识共享不足风险形成过程进行模型解释和理论证明,说明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过程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组织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涛 《情报科学》2008,28(11):1653-1658
针对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与共享过程及其相关要素的特点,运用组织协调理论构建了图书馆联盟知识转移与共享双向三层组织协调模型,并对模型中要素层、要素关系层和战略层的协调机制分别进行探讨,为图书馆联盟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实践,提高其知识转移与共享效率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企业联盟的角度首先分析了企业联盟知识共享动因和影响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克服障碍的相应对策,包括着重促进企业联盟隐性知识的共享、培养联盟伙伴间良好的信任度、完善企业联盟的共享服务平台、加强企业联盟自身的管理和建立企业联盟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构建知识共享型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型设计咨询企业实现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而竞争情报在联盟的发展和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界定知识共享型战略联盟的内涵和特征,并以A设计院为例,分析实际的知识共享型战略联盟竞争情报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知识共享型战略联盟竞争情报与传统竞争情报工作的区别,构建基于知识共享型战略联盟的“分散-集中式”的竞争情报工作模式,该模式既能满足联盟知识共享和情报协作的需要,也可以降低联盟情报工作的风险性,有效服务于联盟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情报需求。构建的竞争情报工作模式既可以为知识共享型战略联盟的情报工作实际开展提供参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最后还提出了知识共享型战略联盟竞争情报工作有效开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合作联盟知识共享的行为模型及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作联盟合作过程中知识流的类型、知识交换的方向,以及合作关系,设计知识共享的行为模型,对知识共享方式、知识共享水平及相关因素进行讨论,从而为制定出明确的知识共享风险控制策略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了合作联盟知识共享风险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久平  顾新 《情报杂志》2007,26(7):91-93
在讨论知识联盟与知识共享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驱动力、实施条件和障碍,进而提出实现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途径是建立交互学习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泄漏风险成因进行解释,然后具体分析在联盟形成和运行的过程中影响联盟成员组织知识泄漏风险大小的各种因素,最后运用风险管理和风险衡量的方法和技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联盟中成员组织的知识泄漏风险进行了衡量和评估.  相似文献   

9.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下,产学研联盟成员的知识共享具有避免知识创新重复、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分散创新风险等经济优势.产学研联盟的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知识跨越组织边界的双向流动过程.由于受到联盟成员的知识保护态度、知识特性因素、组织学习能力差异、关系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联盟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产学研联盟应采取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知识栽体因素管理、提高联盟成员的学习能力、加强联盟成员的信任关系等多种措施,以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分析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冲突的主要表现及症结所在,然后对相关冲突协调对策进行探讨,具体包括保证联盟企业自愿平等地参与、完善信任机制、在互惠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引入第三方机构协调冲突、激励成员共享的积极性和促进知识创新等,以达到保护与鼓励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洪涌  周文辉 《中国科技信息》2006,(5):215-215,214
本文详尽分析了可能影响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和中西方社会B2B发展的差异,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为那些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提出在中国发展B2B电子商务的潜力和机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正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大公司在经济领域展开竞争的焦点。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步替代传统的商业模式,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热湖。高职高专生更应该要及时而努力的学习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与专业技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3.
孟爱丽 《科教文汇》2012,(21):52-52,58
为了让中职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电子商务行业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活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电子商务知识,掌握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并能将其很好地运用,为中职生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证券经纪商在开展网上交易后由提供交易中介黑箱服务转向提供以知识产品为主的咨询服务,其客户关系管理也相应需要体现知识服务企业的特征。本文提出证券商应开展基于知识的客户关系管理,并分析了其内容、模式、流程、作用、实施步骤及相关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Web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电子商务中Web数据挖掘的过程、主要挖掘方法及应用。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对企业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潜在的规律,把握客户动态、追踪市场变化,帮助企业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使电子商务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Web2.0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互联网,分享产品的使用体验和表达喜恶的观点,如何从评论文本中分析挖掘出互联网用户对产品的意见观点是消费者和生产商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产品意见挖掘的必要性,然后从产品特征识别、产品评论主客观分类、情感极性分类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所采用的技术,最后指出产品意见挖掘面临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解宇  岳澎 《科学学研究》2005,23(3):401-405
对于流程管理的起源,一般认为,流程管理的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本文认为,流程管理自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出以来开始萌芽,从流程电子化的形成和发展视角分析,至今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传统流程技术阶段、内部电子化流程阶段、全面电子化流程阶段、电子平台化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郭艳 《科教文汇》2013,(28):71-73
本文从企业需求现状出发,提出了在电子商务专业国际电子商务课程的定位及知识体系设置,并结合教学实践和课程特点,探讨了国际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达到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国际电子商务方面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问题。以我国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内外两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challenges we have encountered in attempting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grade 5-12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ers. Specifically, this project involves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electronic knowledge network, the Inquiry Learning Forum (ILF), a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designed to support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CoP) of in-service and preservice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ers who are creating, reflecting upon, sharing, and improving inquiry-based pedagogical practice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interplay among a variety of variabl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s of building a social network through which participating teachers will seek to share and improve their pedagogical practices.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designing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involves balancing and leveraging complex dualities from the "inside" rather than applying some set of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 "outsid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illuminative case study from which others can more readily identify patterns occurring in their own interventions and navigate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more intellige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