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边  新龙 《新闻前哨》2005,(4):41-42
信息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社会对 传媒的依赖日益加深,因此,传媒的社 会职责、公共义务更显重要。媒体的首 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每时 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传媒的职责要求必须杜绝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 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真实就是 力量。传媒的力量源于社会公信力,源于 真实。无论强势媒体或弱势媒体,都必须 以社会利益为行为的第一准则。 近年来,受众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 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假新闻的泛 滥。目前,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媒体越来越多,就整个中国媒界而 言,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甚至有受众认 为,"这年头,流言飞遍天下,基本属 实,很少掺假,越看越像新闻;而新闻一 屁两谎,隐瞒真相,胡吹乱侃,越看越像  相似文献   

2.
吕朋 《新闻世界》2014,(11):194-195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于传媒的信任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传媒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是公众与传媒互动的结果,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公信力才能对传媒功能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才能对社会进步稳定和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主体不仅仅是传媒,还包括公众与政府。传媒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主导力量,公众是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决定力量,政府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重要力量。三大主体的努力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3.
公信力是两个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制度约束下产生的,是社会公共活动中,公众与履行社会契约行为的公共机构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媒介生存、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媒介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它首先要有很高的公信力。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媒介公信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被提出并一再得到强调。因此构建  相似文献   

4.
媒介公信力影响要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媒介公信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所谓媒介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资讯而获得的凝聚在媒体上的普遍社会认同。通俗而言,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司局级干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信息来源倚重电视与报纸,他们在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上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在媒介认知上,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的功能,推崇电视与报纸的强势舆论监督,但同时认为舆论监督的总体力度应该加强,传媒对重大突发事件应该进行全面真实的报道,多头多层管理对新闻传媒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新闻媒介对普通民众的关注程度不够;在媒介评价上,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首选电视,认同我国媒体的公信力正在下降的观点,并认为导致我国媒介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虚假新闻增多、内容低俗化、重大新闻有所隐瞒,认同阅读党报的人越来越少的观点,其大多数对禁止超女等娱乐选秀节目不反对、不支持;在媒介期待上,他们认为我国新闻媒介最应该加强的方面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客观报道,希望新闻媒介首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持续报道社会问题以提供决策参考、发挥预警功能,进而使新闻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Credibility),最先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Trust)和信心(Confidence)的能力。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传媒获得受众信赖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誉就是新闻传媒的生命,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新闻传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信力是新闻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人人都是媒体人时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公众传媒相继进入大众视野。部分“草根阶级”有了自己的公众传媒,有了自己的用户群与关注度;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部分所谓“网络水军”的兴起。这一现象迫使很多艺术院校与艺术机构不得不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来与公众对接。一方面防止部分不负责任公众传媒散布虚假信息,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品牌更接地气。但是艺术自媒体时代的专业度和社会公信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军事记者》2008,(1):53-5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的有3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新闻前哨》2007,(11):33-3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媒体市场化程度提高,新闻媒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近来呈现多种发展趋势:一是媒体的形态不断丰富,逐渐趋向网络化、数字化,而且承载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多,党政及公众对新闻传媒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新闻传媒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存在着责任缺失问题,并表现出世俗化与媚俗化同在,新闻性与猎奇性共生,监督功能与违规违法行为交织,文化传承与文化沙漠并存等一系列特点。近年来,新闻传媒的低俗之风滋长蔓延,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弱势群体需求被忽视,媒体遭遇诚信危机,因此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
“媒介具有权力”.这是20世纪初西方传播界所达成的共识。“媒介权力”实质就是传媒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操纵和支配的力量。而媒介传输如此强大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实现。媒介所使用的语言样态、表述方式、话语策略等都深深地影响了公众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以至整个社会的审美诉求。观察当今的大众传媒,普遍存在着语言的生态问题,如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非汉字形式字母词的出现。网络用语对传统传媒语言的冲击,而传媒语言中的暴力.则是最突出的现象,不断地受到公众的批评,极大地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广告刊播与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其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为最直接、最关键因素。刊播广告能够壮大媒介的经济实力,有助于提升媒介公信力。但是,刊播广告有可能造成广告商控制媒介,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刊播广告存在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和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等问题,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有损媒介公信力。珍惜媒介公信力,规范广告刊播行为,势在必需。  相似文献   

13.
成茹 《新闻知识》2005,(6):39-41
公信力就是因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权力,或说社会影响力、媒介能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或说是媒体在公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介机构取信于社会与公众,保持自身良好社会形象,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每当发生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重大变革时,新闻传媒业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美国传媒在获得新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其中传媒教育、新闻质量和编辑独立已成为影响美国传媒公信力的三个主要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为民众书写现实的传媒失去了公信力,无论其偏离专业主义的程度是大是小,都将使现代社会更加混沌.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递增,并不能彻底颠覆新闻传媒工作基本的原则和信条,相反,新闻从业者对客观、公正、追求真相等职业底线的坚守和忠诚,应当变得更为强烈和持久.  相似文献   

15.
传媒话语权解析 传媒话语权是指媒介因其角色而享有的传播思想、表达意见、监督社会及反映民意等的权利,本源上它是公众话语权的延伸.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话语权是无形的,它借助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通过媒介工具发表意见,进行社会监督,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思想.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公共性建立在社会的公共性之上,这种公共性不在于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聚合性,而在于对媒介利用的程度和方式,民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第一步。媒介功能与社会公共意志是一个共存体,表现为相互支撑、相互利用、取得共同发展的目的关系。传媒不仅仅单向推动了社会意志表达,社会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变对传媒也有间接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编辑权独立是构建媒介公信力的基石媒介公信力是指传播者的可信度,"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它来自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与信心。客观可靠的媒体内容是生发公众信任的不竭源泉,也是确保媒体获取公众信任的关键。新闻采编部门作为媒体内容品质的直接把关人,其采编权的独立与否直接决定着媒体内容的品质。因此,维护编辑部门的权威,尊重编辑权,"是媒介作为‘专  相似文献   

18.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晓军 《新闻界》2012,(15):72-75
传媒功能随着不同的社会语境而改变。当前,传媒面临着风险社会和新媒体两种语境,这两种社会语境带来社会的媒介化,风险事件成为媒介化事件。在媒介化社会中,传媒发挥功能时可能增加风险,也可能降低风险。政府和公众对传媒有着不同的期许,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有着不同的限度。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以专业标准为限度就能兼顾政府的工具限度和公众的需求限度,提升媒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