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校长应做到“四要”,即“要对得起”、“要飞得高”、“要比得过”、“要靠得近”。一要“对得起”,即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校,对得起教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社会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二要“飞得高”.校长是学校的核心灵魂,必须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素质、品位,做一只不断高飞的领头雁;三要“比得过”,勇于尝试做别人做不到、学不来的事情是校长的独特之处;四要“靠得近”,即要有亲和力。校长首先是一位教师,其次才是教师的领头人。校长应擅于激发班子其他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调动全校教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集思广益,凝心聚力,营造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
周志萍 《成才之路》2011,(22):100-I0017
第一个字:清。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不要,不要授人以把柄,让自己掌握别人,避免“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 第二个字: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会让人活得痛快,活得自由。这是做人的第一要诀。  相似文献   

3.
我是天津建工集团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说是经理,实际上就是主持现场施工的大班长。 我从 17岁参加工作那天起,父亲和师傅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们是建房人,也是住房人。做人要老实,盖房要结实,这样心里才踏实。” 30年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30年了,我时时刻刻要求自己:盖房就要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百姓,当中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30年了,把工程质量当作自己的生命。我先后组织完成 18项重点工程施工任务,工程质量项项优良,其中两项工程获得国家建筑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 1992年 5月,我接受了主持…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是良心活,身为人师,既为人师,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祖国的未来。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要不得,我们要的是身心健康,思维活跃,敢试敢闯积极乐观的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教育若缺乏人文精神的指引,人们的行为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就会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培养不出真正的创造精神。”这说明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曾经我们很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如“学会数理化,走遍满天下都不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还有,在高中文理分科时,成绩好的多数学理科,觉得学好数理化才是有知识的象征。从家庭到社会都重理轻文,所以培养出的大多数人才充其量也是“半个人”。  相似文献   

6.
爱问才会赢     
  唐仕伦 《招生考试通讯》2006,(12):I0007-I0007
【点评】 文章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现实下笔.将流行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歌词仿拟成“爱问才会赢”,用作标题,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直奔主题,联系自身,联系现实,审视历史,用喻证,用引证.用正反对比论证,分别从“好问然后能才”、“学中必有问.善问方能学”、“不懂又不问,那么就会永远不懂”、“爱问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智者的选择”等角度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既有典型的事例.也有深刻的说理;既筋骨强健,又血肉丰满.很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林梅香 《考试周刊》2014,(7):172-17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教师是一项良心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善待每一位学生就是善待自己,教师要用心善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8.
人之为人,本应明白何者当求,何者当惧。然而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明白应该求什么,惧什么。若依本性行事,恐怕多半要“求惧失当”的。因为人的本性中最强烈的动机便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趋利避害。所以会不择手段地牟取私利,损害他人,屈从无义,见死不救……因而需要教育、修养,或像韩非子所说:“伪。”通过教育,人明白人之为人.当与动物区别,满足自身的欲望固然天经地义,但须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为前提。通过教育,人明白人当有人格和尊严,肌肤之苦诚可惧,然而丧失人格和尊严才是更可怕的。人的“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即“良心”,也由教育而确立和发扬起来,给人以自省和自责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见到墓地     
想到墓地,想到落日,便很容易想到了死亡。“生亦何欢? 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这是金庸的洒脱;从一个黑 色的终结走向一个红色的黎明,这是对佛家轮回的诠释,不妨读 读以下的文章,也许你会明了返还自然的真谛:也许你也会生发 人生如朝露的感慨。 人生乎天地间,应活出尊严.活得得无愧于 心,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相似文献   

10.
古人常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就是说文章结尾要简明有力,使文章升华,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当考生写作时,往往考虑的是题目与开头,而结尾处草率收兵,结果落得虎头蛇尾的惨局。好的结尾会给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之感。因而,文章的结尾应考虑这样几种方法:一、首尾照应法这种结尾的特点是文章的开篇和收尾构成呼应式的统一,有开有合。如2002年浙江一考生《他们都选择了明月》的结尾:“在纸醉金迷、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更要摆正自己心灵的天平,用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对得起心…  相似文献   

11.
为师之“慎独”与“敬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彦体 《中国德育》2010,(11):84-85
“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即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良心相联系,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但可以指出,  相似文献   

12.
做人有品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就会与现实脱节,与良心相违背。人品是开展个人生命价值的关键,有品胜过有学;有德胜过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质量、生活要有品味——有  相似文献   

13.
无愧于心     
人立于世,应坦坦荡荡,无愧于心。现今的社会,存在太多令人忧虑的事情。旧胶鞋变成了毒胶囊,牛奶里却含有过量的三聚氰胺……有人言:"君子立,必无愧于心,无愧于己。"而竟有如此之人,为了私利或一官半职,昧着良心做出荒唐至极的事。看来,无愧于心,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我相信,人性本善。对得起自己应该是最基本的底线了。也许你对他人的建议充耳不闻,但请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吧!做到无愧于心,再平凡的人也能光芒四  相似文献   

14.
邓哲 《吉林教育》2009,(7):65-66
从教十余载,一刻没有离开三尺讲台,还担任班主任,充当学生心目中的不同角色。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管理学生的方法与心得都有很多,在教学与学生管理中不断渗透。但从来没有认真坐下来总结过,也没有认真想过: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应该按什么标准去做;只是一心想着自己是一名教师,只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端正思想,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创新地学以致用。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总想着做教师的,干的就是良心活,要对得起学生,时刻对学生负责,但求无愧于心。而今,作为一名骨干教师,  相似文献   

15.
“我们年轻,我们不怕吃苦。”“看到学生期待的眼神,我知道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一份良心事业……”日前,记者在云南省昭通市采访,深深感到特岗教师正像彩霞般绚烂盛开的山野花朵,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教师,哪里就有特岗教师年轻的身影。  相似文献   

16.
“豹尾”一词源于元朝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用“豹尾”来喻文章的结尾.还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和“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之说。结尾要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结尾要完成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可见.写好结尾,对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善始善终,对结尾下一番工夫,使之刚劲有力,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7.
“豹尾”一词源于元朝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用“豹尾”来喻文章的结尾.还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和“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之说。结尾要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结尾要完成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可见.写好结尾,对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善始善终,对结尾下一番工夫,使之刚劲有力,余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孙继军 《学苑教育》2012,(19):40-41
作文训练时,同一则材料,立意、选材、表达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有利于自己表达的角度,抓住问题的本质,写出的文章才会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许多同学写议论文往往在文章提出论点后,再举出二至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就算完事。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很难使读者信服并接受。一篇好的议论文,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还要学会辩证分析。“辩证性”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有可能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而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关键要掌握“五字诀”.这“五字诀”就是“三要三不要”。  相似文献   

20.
中职体育实施选项教学既是亮点也是难点,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应试观点,让学生遵从心灵的选择,从“心”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嘎目。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之,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全面发展.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