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和塑造人,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表现方式不同。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教书和育人达到教育的目的。育人涵盖在教师教书的过程中,在"教"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的。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其核心内涵包括教育信念、教学智慧和教师的自我反思。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时代发展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人本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理论发展大趋势。按照人本教育理论,教育是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身本性发展,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回归和题中应有之义。教育的本质职能是育人,教育一旦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是育人,就必然出问题。克服考试为本、办学功利化、官僚化等不良倾向,育人为本是时代对教育本质发展的召唤,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学校教育的正本清源。学校应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育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拨正人才培养航向。四川省教育学专委会2011年学术年会,聚焦育人为本与人才培养主题,厘清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功能,开启了人才培养的正确走向。  相似文献   

3.
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培养全人的教育方式,以角色育人,以“人”育人是教育戏剧的基本育人主张。教育戏剧以角色l联结个人经验,丰富育人的形式;在戏剧情境中聚焦问题,拓宽育人的内容;协同创造,将教室变为剧场,拓展育人的工具。角色体验策略、角色互换策略、角色创造策略和自我反思策略促进了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学科转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育人是对知识育人表达的知识本位的教育、视人为知识的容器的教育模式的革命,它倡导的是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文章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认为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提升人性;文化育人重在情感与精神的培养;文化育人重视技能到人格的提升;文化育人有利于恢复教育的品德和荣誉。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应协同“思政课程”发挥好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与“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相连接的“大思政”新态势。二者协同育人的特征是主体的全员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方位的立体性,逻辑基础是“思政课程”向思政教育提出挑战和“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思路,逻辑路径是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协同育人、非连续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6.
教师之道是育人之道。说起育人,教师没有不知道的,也没有谁认为自己不会育人。实质上,有些教师并不懂得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却天天在做着对人的教育。教师育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师在对于育人的认识和实践上是没有穷尽的。在对于育人的认识问题上,可以说是智者无尽知,愚者尽知之。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随着教育工作的实践,对育人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育人的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一、育人是什么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有  相似文献   

7.
坚持教育的“育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人为本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之一。《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那么为什么要坚持育人为本,又该如何落实育人为本呢?教育工作方针反映着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育人为本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教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方法。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协调、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不同步等问题。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必须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向同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宿舍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功能日渐凸显。把宿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新阵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教学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精神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陶攀  刘许亮 《文教资料》2011,(7):154-155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实践育人不仅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有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科学构建实践育人格局,建立实践育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群体特征和综合素质是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依据。搭建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平台,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合力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八维一体”合力育人模式是指系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方面囊括的八维要素所形成的育人范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环境,积极推进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合力育人,探索完善“八维一体”模式具体应用策略,凝聚最大育人合力,完成育人目标,是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概括介绍“八维一体”合力育人模式内涵的基础上,阐明合力育人模式的重要实践价值,提出具体应用策略,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应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育人模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找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正>有管无理、有管有理、无管有理是管理的三种形态,对应学校的育人就是经验育人、制度育人和文化育人。经验育人是从经验出发,以行政指令为是,没有自我的教育主张;制度育人是对政策和上级指令有一定的教育主张和执行措施,按条框行事,也能注重引导;文化育人是有鲜明的教育主张,造就一个开拓进取的集体,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面墙壁都能体现教  相似文献   

15.
刘勇 《时代教育》2012,(23):68-69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育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育之外的补充和延伸,对于培养大学生体验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必须在理论上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在战略上科学确立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育活动中全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育人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康丽颖 《人民教育》2023,(24):29-32
健全校家社育人机制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推动教育生态建设、教育制度重构、教育功能完善和教育主体育人能力提升,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基于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提供普惠高质量指导服务、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研制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搭建数字化平台、探索国家行动计划和国家级示范区七方面,建立有效的工作路径,是推动校家社育人机制建设,解决青少年成长现实困扰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顾永强 《文教资料》2011,(6):160-161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着力点,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而逐步实现全面育人、育人全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杨亮军 《教育科学》2021,37(2):31-38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当代大学生个性品质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育人优势的主要途径.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将系统理论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平衡性和时序性等原则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丰富的育人资源、动态化的育人过程、多元性的评价机制、持久性的育人效果等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的立体化建设,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易班是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校园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文化多元和价值多样的思潮影响下,有效地发挥易班的育人作用,是高校辅导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易班作为高校的网络育人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强化易班育人意识、挖掘易班育人因素、改进易班育人方法,更好地发挥易班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探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中,精致化理念走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作为精致化理念终极价值追求,“精致育人”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育人态度。实施“精致育人”必须坚持制度为先、以学生为本和系统过程等原则。“三位一体精致化互补育人”“年级差异精致化分层育人”和“特征差异精致化分类育人”等路径设计,为“精致育人”的深入研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