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喧哗与骚动》的解读,分析了福克纳的女性情结,认为福克纳写《喧哗与骚动》的初衷是表现女人的可爱与可畏,他对女人始终抱着爱慕与恐惧的矛盾心理,爱和恨交织在一起。在他心目中女人介于天使与妖女之间,是一种容易伤害男人的尤物。这种复杂的心态与他的家庭背景、他生活的文化环境、基督教传统观念以及他个人的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妇女形象,这些妇女性格差别显著,个性鲜明突出,显示出福克纳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福克纳对女性的态度却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他对女人既尊敬、赞美、爱慕又憎厌、鄙视、恐惧,既同情她们不幸的命运,又批评她们乖谬的行为,在他心目中女人既是纯洁的天使,又是害人的妖女,美国南方特殊历史文化传统,清教主义思想,南方的妇道观都影响了他对妇女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强盗新娘》讲述了三位女性与"妖女"泽尼亚之间历时30年的"夺夫"恩怨,演绎出几个女人从受害者到非受害者的跌宕人生。在与泽尼亚的多次交锋中,三人实现了身心的成长和历练,最终摆脱了受害者地位。  相似文献   

4.
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恩怨常比人们想象的要微妙复杂,即使童年的经历也会对她们成年后的生活和情感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女性在她们自身那个世界中的地位往往对她们具有更深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猫眼》中女主人公伊莱恩.瑞斯利微妙复杂的行为和心理的分析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得出结论:"女人心结"而非"童年情结"、"怀旧情怀"或"厌女症"是对女性行为和心理最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萧萧》和《一个女人》两篇小说对叙事时间的安排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顺叙、反复叙事的技巧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混沌、愚昧生活状态的否定,又透露出他对女性这种自然、顺从状态的留恋。这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一直是历代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前景的关注。而中国文学作家莫言在作品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也揭示了男权制度下女性的凄惨命运。福克纳和莫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刻画。本文对《喧哗与骚动》和《红高粱》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家对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期许。  相似文献   

7.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与安妮,也正由于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在一些叙事规律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两部小说在情节发展、意象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自"五四"以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出路的追寻与探索就成了一个海峡两岸均无法回避的话题.纵观当代文坛,台湾女作家童真的《穿过荒野的女人》与大陆女作家张洁的《祖母绿》都涉及了女人的出路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出路与困境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女性人生的悲剧色彩,从而探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人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用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南方大家庭和南方社会旧秩序衰落的小说.本丈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权社会中女主人公凯蒂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分析,揭示出福克纳本人对南方社会及其摧残女人的错误的妇女观的批判以及自身对女人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看《收获》     
头条是叶弥的中篇,取名《小男人》,不知道是否刻意要与作曾发表的《小女人》(《钟山》04年第1期)构成系列。然而在我看来,小说里的袁庭玉似乎并非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小男人”,倒可以看成是“局外人”。作将他像根钉子似的楔入四个女人的生活里,或把四个女人像钉子似的楔入他的生活,意在证明这个戏子一样纤弱无能的男人之“小”,却不料,袁庭玉根本不关心“大”“小”的问题,他心比天高,理想是成为一架风筝,自由高蹈地飞在:天上。如果袁庭玉真的清高脱俗到风筝的境界,那小说倒简单了,问题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风筝在他眼里其实是抽象和暖昧的,所以他在四个女人之间摇摇摆摆。也就是说,风筝的生活到底是一种何样的生活,成了袁庭玉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样也是作叶弥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新青年”与“新国家”思想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达到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才可谓“新青年”;陈独秀的“新国家”思想包含了对国家要素、国家主权和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的思想。他的“新青年”思想和“新国家”思想是互相缠绕,互相影响而发展的;由于“新国家”思想更具理想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其“新青年”思想会超越其“新国家”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须溪词中有十三首使用了"前度刘郎"的典故,且大都被作者赋予了超越字面本意的丰厚内涵,符合他作为宋末遗民词人的心态及其自身性格特征。这一现象体现了刘辰翁对刘禹锡人格精神的接受,原因包括二人性格、经历、心态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教学就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也会上得生动活泼,也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百日政权”是拿破仑伟大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短期内建立,原因很多。拿破仑的个性、心态及其爱国精神,拿破仑的政策、法规及其成就、影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等,都对百日政策的建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盛莉 《教育学报》2006,2(3):55-58
“人格面具”是荣格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们的表现行为和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认为要全面发展人格的多个方面,防止面具人格的单一发展。“人格面具”进入社会关系并为某种从众的社会心理所推波助澜,引发了“虚假认同”道德问题。因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必须要研究“人格面具”现象的心理学生发机制,增强受教育者的抗诱惑能力,及时发现和补救“虚假认同”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悲剧意识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态。在每一生命个体的人生历程中,它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中介,体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中。用悲剧意识解读《前赤壁赋》,更深入地理解、体悟苏轼的文化心理和艺术人格,对社会变革时期构建坚强的心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良情绪会对教学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教学回避”.是针对教师不良教学心理状态而建立的一项人性化管理措施,这一措施彰显了现代教育人文关怀的特点,也引发了人们对教师教学心理的问题关注。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秦国显赫一时的相邦吕不韦,在其处心积虑的经营下,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正当其踌躇满志即将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时,美梦被他的强硬对手秦王赢政所击破.他的杰作<吕氏春秋>成为相邦与秦王斗争白热化的导火线.作为施政方针的<吕氏春秋>后面隐藏着吕不韦和秦王政对于权力角逐的欲望.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心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通俗文艺范式 ,首先体现于“四不像”的文化心态与文艺心理结构 ,即商业心理、自娱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四者等量互扯互动的心理运作。其次体现于“四不像”的叙事形态 :似现实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后现代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鸳蝴、礼拜六叙事而不是 ,似社会经、言情纬的叙事而不是。这种“四不像”的叙事形态乃是典范的通俗文艺的叙事形态。通俗乃人的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是张恨水自身生命存在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西门庆如同无厌地追逐女人一样 ,也无厌地寻觅长相漂亮的男童供自己玩弄。他有着足 (鞋 )恋倾向 ,尤其看重红色 ,不妨称之为“红鞋恋”。他主要是通过鞭恋行为与裸恋行为 ,达到性唤起的目的。“三恋”畸变心理的形成 ,恐怕与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