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远基 《武当》2014,(1):16-18
调身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太极拳中正确调身,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一、调身的本质调身,又名调形、调拳架,是习练太极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3.
谢远基 《武当》2013,(9):40-42
调息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的太极拳,研究调息与太极拳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太极拳中使用意念,对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二、调息的本质调息是习练太极拳的核心概念。调息与调身和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调身是调节身体的基本动作使其符合太极拳术的规范,即调准太极拳的拳架。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人静人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那什么叫调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这句话:“路,没有错,错的只是选择;爱,没有错,错的只是缘分。”其实习练太极拳何曾不是?学练太极拳也有个选择问题,选对选错,结果不同。练好太极拳要选好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养生益寿的目的。我在练拳.传拳中经常有人提出练习太极拳的困惑问题,下面就太极拳习练的关键问题提示如下,谨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凌金溪  金昔文 《武当》2014,(8):53-54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说过,想练就太极拳技术方面的功夫,除了强调要有真传,要向明师学到高质量的拳架之外,还得在理论上不断深入研究。说明只有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再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因此,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摸准门道,科学习练。经多年习练,笔者悟得“三要”,即要有明师真传,要深究理论,要费苦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7.
以太极拳《耍拳论》《耍拳解》为基础,结合“耍拳”生活的文化实践,解释其文化现象、特性与自然意向,揭示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实践论要义及其主体性关怀。指出:太极拳“耍拳”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理法,使人在“耍”中消除位分、彼此交感、互相成就、技艺同长,具有安放身心、技艺双修、步向超验的文化特性;它游戏般展开,让人渐生敬意,端正态度,并为之奋进逐渐走向完满,是习练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太极拳“耍拳”是日用即道的文化体现、生活世界哲学的话语表达、体育生活化的身修方式。它不仅是太极拳的习练之法,更是一种中国式的身体修行,且始终以一种往复循环的主体实践导引着“耍拳”者走向生命之完满,具有人文化成和生命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可为人之身心健康与生命幸福增福祉,为人之本真回归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胡伟容 《武当》2005,(9):15-16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习练太极拳,“意”是很重要的。故前人有“凡此皆是意”之说, 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孙禄堂大师《拳意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相似文献   

10.
牛俊杰  王金庄 《武当》2013,(9):46-47
拳论讲:"学拳须明理,理明则功进"。习练陈式太极拳,除了熟悉周身规矩和基本动作,熟悉手、眼、身、法、步等要求外,还有一些规律性的要求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对称和谐。对称与和谐,既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即有上有下,有下有上,逢上必下,逢下必上,上下要对称和谐;有左有右,有右有左,左发右塌,右发左塌,捋中有靠,引中有进,左右要对称和谐;有前有后,有后有前,前发后塌,后撤前发,前后相应,前后要对称和谐。诸如金刚捣碓的  相似文献   

11.
李亭全 《武当》2009,(12):18-18
沾连随粘是习练内家拳,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最基本,也最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人们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沾连随粘是太极推手中特有的方法和形式,也是习练太极拳者在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黄文彬 《武当》2024,(1):11-12
<正>太极拳具有很强的防身技击作用。但是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学练太极拳多年的人们,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与人交手却不知其所以然,其主要原因没有深刻理解太极拳的拳架与单操、单操与实用、招式与技法的实际运用理念,也就是没弄懂拳论所云“招熟”而渐悟“懂劲”之道理!所谓“拳”或“拳架”,就是人们在多年的实战对搏习练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招式”,或“技法”的精华所在。是把这些“招式”或“技法”组合起来,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表现在一个完整的套路当中。  相似文献   

13.
练太极拳到既应不应该“落地生根”?这个问题每个习拳者从一开始拜师学艺,就会遇上。师傅总是教导徒弟:“要下盘稳固”,“脚要如钉子在地上”;评论人的拳艺高低时,也总爱用“脚下无根”之类的话采评判。总之,习练太极拳必得脚下生根之说似平已成定论。于是科,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盘拳架时,身架下得很低,脚步滞重,主无虚领顶劲之意。推手较技时,身子下坐,重心极低,美真名曰;“稳固下盘。”更见推手赛场上,双方选手如牛之相,脚下的工地往往会锉出一道沟来。这难道就是太极拳的真谛吗?笔者习拳几近十年,也曾拜得一位傅。然而…  相似文献   

14.
刘月兰 《武当》2015,(1):30-31
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不少人在学练太极拳时却一味地贪多求快,甚至把太极拳演练成了广播操、柔软操,给太极拳固有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法蒙上了阴霾,使太极拳失去了她固有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呢?现将我多年习练太极拳的亲身感悟和体会阐述如下,以资共勉。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各个学术领域要造就人才,都需要"高人点化"。有一句话叫做"学拳容易改拳难",拳路错了,基础功架歪了,那就如同顽疾,难治也难改。幸运的是,我于1991年一开始学习太  相似文献   

15.
鞠英 《健身科学》2010,(4):39-39
关于静。我们知道,一尘不染为“清”,一念不生为“静”。道家习练静坐,释家习练静修,儒家习练静养。老子说:“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是说不萌动就静,天地就会自然正常。一个真正懂得清静的人,无论在热闹非凡的广场上,在锣鼓喧天的戏台下,在丝竹缠绕的园林中,在温馨安祥的庭院里,都可以专心学拳。所以我们只要自性清静,自心静就做到清静了。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17.
吕春亭 《中华武术》2005,(11):32-33
笔者常年与老年拳友在一起晨练太极拳之余,大家几乎从未间断地相互矫正动作外形,至今仍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使我深深感到太极拳的外形犹如雕刻艺术,需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功。习练太极拳第一道关就是外形关,过不好外形关,将一套好的拳打成“歪拳”,不说拳不像拳,就连健身成效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要练好太极拳,人人都需要下一番苦功,首先雕琢好自己的外形。  相似文献   

18.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19.
每到学习日,三三两两离退休老干部,兴致勃勃地背着剑,提前刀,从卫星城的大街小巷汇聚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学拳学剑成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必修课。太极拳班开办两年来,在名拳师张全亮的精心辅导下,从未涉足太极拳领域的几十名退休干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当初“学着看,试着练,不成就退班”转变为“认真学,刻苦练,天天习练不间断”。老干部们已经学会了吴式三十七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  相似文献   

20.
刘常娥  张胜 《武当》2015,(2):24-25
简化24式太极拳看似容易,但真想学好它却并非易事。武术圈内有名言:学拳先学步,不会走弯路。学好太极拳就应练好太极步,亦即猫步。它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学者学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练好猫步有如下基本要领。一、立身中正立身中正就是要求初学者在习练太极步时注意保持正确的身形与身法(即上虚下实),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保证尾闾和脊柱上下垂直,上体中正,安舒,沉稳,唯有下肢在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