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情感的感染作用,加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教师、学生、和文本在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教学决不能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它除了"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外还必须"以情感人"。许多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才是语文学习深层的不竭源泉i也是学好语文的内在动因。要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促进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人文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王松云 《成才之路》2010,(19):40-41
一、案例背景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全员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缺乏情感,缺少感动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语文就要"披情入文",只有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才是语文学习的境界,也才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教益。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在学校教育上就应当以学生为本。语文课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以学生为本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8.
陈亚男 《现代教学》2009,(12):51-51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红荣 《考试周刊》2010,(39):59-60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本里的选文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和美的元素,是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营养剂,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试验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隐含于语文学习的始终。人文性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强的一个学科,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无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在导语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全身心地去感受作者和文本的情感;创建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说出真情。  相似文献   

13.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警惕重人文性的开发,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等于有舟无水。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就会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不能否认,科学有效的训练的确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适合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做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理解教材,体会文章中记录的作者的生活阅历,或抒发的作者的情怀,或反映的作者的人生观,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定的人文情感的启迪,受到热爱中华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熏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推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教师需要在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教育与教学,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作品的情感,在丰富情感中砥砺品质;有效挖掘教材人文性,激发学生学习、感悟和探究人文热情,在人文情感的共鸣中纯净心灵;要给以学生足够的感受和品读的空间,内化人文情愫为自身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学习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诗词蕴涵丰富而深广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体验其丰富而深广的情感,那么长期以往一定会在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涛 《学语文》2014,(6):9-10
语文学科的"文""道"之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最终在"课标"里有了规约: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囿于升学压力,一线的教师大多仍陷于工具性的教学,导致学生喜欢语文而厌恶语文课,热爱文学而畏惧教材。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现状,恰恰说明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亟待加强。只有兼顾到学科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才能唤回生机活力;语文课堂上要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抓手培养学生语感能力,通过体验言语形式背后的情感寄托达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最终收获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即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内心体验、情感表达,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教师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不能分裂开来。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采用多种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