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月18日,在掌声雷动的人民大会堂里,记者一眼就认出了身材高大、眼神深邃的费立鹏,他站在领奖台上,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荣誉——2012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对中国"一见钟情"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1949年费立鹏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他最初的专业是心理卫生,对自杀的研究很少,第一次接触自杀的案例是他做实习医生的时候,他在一家综合医院急诊室打工,做护理的助理.那时,医院经常接收到自杀未遂者被送到急诊室抢救,作为实习医生的他经常被派去陪伴那些自杀未遂、躺在病床上的病人,陪病人说话、等他们醒来就是他的工作.在平常人眼里,这该是多么无聊的工作,但费立鹏的想法让人很吃惊,他说:"一开始我也认为这个工作一定很枯燥,后来发现我很想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怎么会想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对自杀病人一连串的疑问让费立鹏开始关注自杀人群.  相似文献   

2.
<正>一、学生自杀现状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费立鹏曾经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字计算出我国青少年自杀的基本情况,认为在中国59岁年龄段的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0.28,占全国自杀死亡人数的0.42%;109岁年龄段的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0.28,占全国自杀死亡人数的0.42%;1014岁年龄段的自杀率约计为十万分之1.87,占全国自杀死亡人数的3.46%;1514岁年龄段的自杀率约计为十万分之1.87,占全国自杀死亡人数的3.46%;1519岁年龄段的自杀率约计为十万分之15.57,占全国自杀死亡人数的16.46%;2019岁年龄段的自杀率约计为十万分之15.57,占全国自杀死亡人数的16.46%;2024岁年龄段的自杀率约计为十万分之32.36,占全国自杀死亡人数的  相似文献   

3.
瞭望     
《教育》2007,(17)
大学要对学生自杀反思据《中国青年报》报道,5月8日至17日,短短数天内,北京已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据长期关注自杀问题的费立鹏博士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明显比往年报告的密度要大得多”。文章作者认为,在我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10日,是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少年儿童自杀率有上升的趋势,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据了解,从2003年10月份以来,仅南京市就发生了6起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自杀事件。由此可见,少年儿童的自杀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所以,预防少年儿童自杀,降低少年儿童的自杀率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如此严重的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办呢?第一,正确对待少年儿童自杀现象,及时准确地公开少年儿童自杀率。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种偏见,总认为自杀,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自杀是件很不光彩的事…  相似文献   

5.
’96中国经济学如何发展问题研究概述○陈翔云从1995年下半年起至今,经济学界的众多学者们围绕“中国经济学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一)经济学研究什么?这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此大家看法并不完全...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本课为历史(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岳麓版教材将其归入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列在该单元之首。有关“西学东渐”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青少年锻炼满足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同伴关系在锻炼满足感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体育锻炼满足感量表(PTS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同伴关系量表(PRS),对603名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表明:(1)锻炼满足感、自杀意念两个维度均存在性别上差异;(2)锻炼满足感与同伴关系显著正相关,锻炼满足感与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同伴关系和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3)锻炼满足感与同伴关系对自杀意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同伴关系在锻炼满足感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锻炼满足感不仅直接抑制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还会通过提高同伴关系间接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尊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闭谱系商数问卷、自尊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342名学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自闭特质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2)自闭特质对自尊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自尊在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在自闭特质与自杀意念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生命教育——关于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生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降低青少年的自杀率,强化生命教育是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对青少年自杀数据的调查整理,并公之于世,让全社会都了解和关注这一问题。同时,要改变家长们只以“分数”论英雄、只以“出人头地”看弦子的错误的价值标准。大力引进西方各国在控制和降低青少年自杀率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生命教育珏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在生命教育的受众方面要有所区分;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人群给予不同的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原则问题上则要以人生力出发点谈死亡问题、要有生动活泼感人的教育形式、要坚持开放性的教学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历来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基本涵义。中国农村经济体制能够获得成功,这里面有文化因素在起作用。领袖文化(如领袖的理论、观念)常常充当着“火车头”的作用;社会文化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农民文化挺掀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指的是人类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二战战败后又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成功进入知识化时代。在这当中,两次教育改革起了重大作用。那么,这两次教育改革又是如何成功地促进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作用呢?本文将从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入手,分析其基本特性及其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为了能简单地论述问题,我们先设定三组关键字。第一组是两个“R”(Restoration & Reform);第二组是两个“C”(Control & Competition);第三组是两个“E”(Equality &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2.
自杀意念者何以抑郁——沉浸性反应类型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基于概念分析和已有研究,本研究提出理论假设,即沉浸性的反应类型是解释自杀意念与抑郁关系之间的认知中介因素。方法:使用自杀意念量表(SSI)、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简版沉浸量表(BRRS)、分心量表(Ds)和问题解决量表(PSS)在645名大学生中施测,运用中介效应的验证理论假设。结果:中介检验的各路径系数显著,沉浸变量在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两个与沉浸性质相反的变量:问题解决和分心在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关系中分别具有完全中介或者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即自杀意念影响抑郁的发生和维持,是由于沉浸这种反应类型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4,(6):17-17
刘志权在2014年5月15日《京华时报》撰文指出:《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日前发布,其中关于去年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研究的报告再度引发公众关注。报告搜集了去年发生的79起自杀案例,认为主因一是来自学业的压力,一是来自于他人尤其是教师的羞辱。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Nvivo8.0质性分析研究工具,对65个大学生因情感挫折、学习压力等自杀案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因穷至卑”和“因穷自杀”现象不明显;不同原因自杀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青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个人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和“生理健康”五类;自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研究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加以利用和正确引导,对预防大学生自杀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的女性     
1963年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出版了女权运动史上第二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女性的奥秘》.在这本书里,弗里丹讲述了一个“无名的问题”:“二战”后十五年间,大量的美国妇女辍学或者辞掉工作,回到家庭,享受作为家庭妇女的幸福生活.然而问题很快出现了,也就是这些符合社会性别需要、一心想要实现“真正的女人的价值”的女性却陷入了极度空虚和苦闷之中,自杀率居高不下.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医生和作家等都不能对这种“女性的奥妙”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安耀辉老师的《蒙毅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0期)一文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页的表述“逼令长子扶苏,大将军蒙恬、蒙毅自杀”.理解为“教材认为蒙毅是自杀而死”,应该说安文结合《史记》记载,考证蒙毅不是自杀而死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安文误解了教材表述,教材说“逼令蒙毅自杀...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至5月,武汉地区的高等院校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起,其中10人死亡,2人获救。在校生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学生自杀现象严重在这12起学生自杀案件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自杀方式包括跳楼、服毒、割腕和跳水等,其中以跳楼为多。其中,有两所学校本学期的自杀人数在2起以上。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目前全世界每年的自杀率为10/10万,我国自杀率则为23/10万,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万。这个比率看似不大,但由于自杀者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最近几年每年都有至少100名大学生自杀。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樊富珉说,这大约是工业化国家的中等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衡量标准,中国的自杀率处于平均水平。她在接受采访时还说:“这个数字正在上升,我们应当予以关注。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但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可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从一女大学生自杀案例入手,剖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问题解决建议,旨在为教育者提供参考。20…  相似文献   

19.
自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建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变:清末民初“以日为师”,建立和发展了封闭式师范教育体制;民国中(20世纪20年代)“以美为师”,建立和发展了开放式师范教育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以俄为师”.在更高程度上重新建立起封闭式师范教育体制;“文革”10年,这一发展进程被打断;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至20世纪末.师范教育体制在封闭中不断探寻开放之路.逐渐走向开放式的师范教育体制。推动师范教育体制演进的动力机制由内部动力机制与外部动力机制有机构成。内部动力机制包括:(1)基础教育不断变化的要求是体制演进的根本动力;(2)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运动是体制演进的直接动力。外部动力机制包括:(1)政治因素;(2)财政因素:(3)就业因素。在内外部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妨碍孩子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干扰集体发挥有效作用)的偏离行为。可以分为“品德性问题”、“性格问题”、“隋绪问题”和“社交不成熟”等类型。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需求及目标等都各有差异,因此,每一阶段中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也大相径庭。据国内权威儿童教育、保健专家统计,影响中国学前儿童(3—6岁)身心健康发展的几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动,难以完成任务”:“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过分依恋,缠人”;“孤僻,难与同伴交往”;“过分好强,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每天痴迷于电视、游戏机达数小时”,等等。对于“问题行为”的正确理解。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其二,问题本身也是相对的,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加以转化,排除智力、生理发育有先天缺陷的原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