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16、17世纪,中西传统技术开始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技术朝着“技艺”的方向发展,而西方传统技术则与近代科学越走越近,并最终于18世纪中叶相结合,促成了近代工程学的诞生。与近代大多数学科门类一样,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通过来华传教士逐渐传入中国,吸引了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注意。实际上,早在近代工程学诞生以前的晚明时期,中西传统“工程”技术之间就有过短暂接触,以王征为代表的少数文士已经开始关注西方“工程”知识与技术,并留下了《奇器图说》这样的重要译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时的中西“工程”交往,范围不大,效果也并不理想。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西方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吸引了大批中国本土知识分子投身其中,形成了大量与工程学相关的译著和著作。得益于此,近代工程学教育也逐步兴起,本土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涌现,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代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工程学的发端,成为对近代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们采取了“学术传教”的方式.他们在中国学者的合作下翻译了一批西学著作,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传入中国.随之,包括杠杆、比重、流体等方面的西方力学知识比较系统地被介绍进来了.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史学传入概况鸦片战争前后,中西交往日渐频繁,西方历史知识不断传入我国,起初是零星的,后来是系统的。 1856年,英国来华传教士慕维廉译编了一部《大英国志》。这是第一部传入我国的西方资产阶级历史著作。由此发端,至90年代末,同文馆、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来华传教士创立的益智会、广学会等机构以及热心文化事业的中外人士,译编了几十部西方和日本学者的历史著作,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谢卫楼的《万国通鉴》,阚斐迪的《俄史辑译》,艾约瑟的《欧洲史略》、《希腊志略》和《罗马志略》,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黎汝谦的《华盛顿传》、沈敦和的《英法俄德四国志  相似文献   

4.
学习科技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真实图景,也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准确内涵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精神,司时科技史还具有其特殊的人教育功能。在历史学科中,我们应该重视科技史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16-17世纪,伴随着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西方教育始被导入中国。作为导入主体,艾儒略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介绍了耶稣会教育的学级编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这些标志着当时欧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也能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上述介绍,西方教育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课程设置体系传入了中国,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也在明未知识阶层中得到传播。因此,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实为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沟通中西、承启古今的关提点,也可谓清末第二波“西学东渐”潮流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口述科技史引起传统技艺科技史述一场“眼光向下”的革命,引领我们建构起一种以一线钧瓷艺人和匠师为主体的、更接近历史实际的钧窑科技史框架体系。要完成这样一种史学使命,一要走进“历史田野”,借重“活态”的钧瓷艺人的技艺口述,完成建构迈向人民的钧瓷科技史书写;二是参与史述的知识分子应当走向钧瓷技艺的田野实践,结合科技文献、匠师口述,从体验化、经验性的钧窑工艺实践中获取钧窑科技的真实材料,由此建构迈向人民、走向“历史田野”的真实可靠的钧窑科技史体系。  相似文献   

7.
美籍女作家谭恩美的华裔身份和中国文化知识掩护了她书写的非真确性.她的小说《灶神之妻》有着浓重的东方主义元素,成功再现了“西方拯救东方”的范式.从反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灶神之妻》,可以看到谭恩美所书写的中国是西方读者想象中的中国;儒家文化被描写成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男人不是被“阉割”的性无能就是满腹淫欲的“厌女狂”;而西方男人和西方文化则成了拯救东方女人和东方文化冠冕堂皇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天地观念为“天圆地方”,认定中国作为礼义之邦,居天之中央,由此派生出华夏中心论。这种观念虽然受到过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算历及地舆之学的冲击,但并未动摇其基础,于是又派生出西学中源的虚骄观念和中体西用的保守思潮。而鸦片战争前后所传来的西方天地之学,带有彻底的革命性质:一方面它将天地人视为统一的宇宙演化过程,不仅地球无中心,整个宇宙亦无中心,居于其中的人类正是宇宙长期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它彻底埋葬了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也带动了民主思想的大发展。因而,西方天地之学的传入,使明清之际萌发的民主、民生思想顿时成长起来而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流。从《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的问世可见,西方天地之学的传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两会的召开使得民主一词又一次成为热门,诚然“民主”是一个舶来词汇,但民主思想却是存在于古老的东方,假使中国不曾在被西方侵略过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那么中国自身所萌发的民主思想会何去何从?本文就从民主这一词的希腊源头说起,并选择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前,本土中国的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来探究中国式民主理念的发展,去试图打破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神话,对中西民主观念进行颠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是指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个问题的完整表述是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了巨大贡献,但是16世纪以来西方近代科学崛起,迅速超过中国并至今在绝大多数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这个问题是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长期研究之后发现并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学术价值,但真正解答好这个问题却有相当难度,故被俗称为“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进入21世纪,生活在电气时代,每天离不开用电。但初中生“恐电”现象仍然存在,女生更为明显。多数学生认为“电”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一不小心会伤及生命。学习电学知识存在畏惧心理,对电学实验有较强的“危险感”,进入实验室,总是惴惴不安,缩手缩脚。实验时,怕接错导线造成短路,烧坏电源、电表和灯泡;在取拿灯泡、使用电笔、检查开关和保险时,由于过度紧张,双手颤抖等现象时有发生。上述“恐电”心理的存在,无疑成了学生汲取知识的障碍,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消极因素,这是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泽忠 《数学教学》2004,(11):46-48
阿基米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其研究的数学独树一帜,不仅内容新颖,而且方法也很独特.他的很多工作都蕴含了现代微积分的思想.由此,在西方中世纪后期,其著作被重新发现之后,学习和研究阿基米德的数学曾成为一时之潮流.这样,当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一特别是一些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时候,阿基米德数学也被传了进来.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重身心,轻实用,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则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这与西方科学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本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两种化。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的历史学著作《棉花帝国》在资本主义全球史的脉络中描绘了棉花帝国的兴衰史,为我们探究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棉花书写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及所需的历史知识。本文以贝克特书中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棉花帝国及其造成的“破坏”为参照,梳理和分析了美国非裔文学中的相关棉花书写,挖掘美国非裔棉花书写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彰显棉花资本主义全球史框架下其不亚于美国地方史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充实丰富社会交往史(包括中外交往史和中国国内交往史)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年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笔者认为对教材作这样的调整安排,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意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交往”和“社会交往”使用的频率相当高。马克思高度重视“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物质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交往应该被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在论及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信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  相似文献   

17.
傅斯年的哲学思想深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又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他提出的一些哲学命题如哲学乃“一切科学的总积”,“乃语言之副产品”,“汉语实非哲学的语言,战国诸子亦非哲学家”,并由此延伸出中国无哲学的惊骇之论;以及《战国子家叙论》、《性命古训辨证》两部哲学巨著,证明了其在中国哲学近代化变迁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启蒙和中国哲学近代化历程中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刘海峰教授和李兵博士撰写的《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较高学术品位、简明易懂的概论性学术专题史读物。该书将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科举历史的真相,必将在中国“科举学”领域留下一笔可贵的学术财富。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浪潮 ,西方高等教育及其大学模式始被导入中国。在此过程中 ,欧美来华传教士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艾儒略的《西学凡》、花之安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的《西学考略》等 ,即为明清导入西方高等教育的几部主要著作。它们导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揭示了西方高等教育在近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为晚清创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0.
美术史方法论是关于美术史的书写工具和方法的理论观念。近现代西方美术史方法论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以美术家轶事传记和作品品评为主的美术史书写方式。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理论随着其被翻译的书籍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续传入中国,历经了近一百年的东渐过程,从二三十年代的初步萌芽,到五六十年代的匮乏和和时代局限性,再到八九十年代的繁盛。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理被翻译引进的重要书籍,对这一过程进行历史性的回顾,梳理二十世纪翻译引进西方近现代美术史方法论过程的脉络和特点,并探讨其时代成因、特色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