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伴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浪潮 ,西方高等教育及其大学模式始被导入中国。在此过程中 ,欧美来华传教士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艾儒略的《西学凡》、花之安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的《西学考略》等 ,即为明清导入西方高等教育的几部主要著作。它们导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 ,揭示了西方高等教育在近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为晚清创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
随着明清之际大量传教士入华,西方大量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被带到了中国。其中,作为西方现代大学体系发端的耶稣会大学体系也被他们介绍到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艾儒略撰写的《西学凡》一书,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教会大学的教育体系,受到了中国儒者,乃至朝廷馆臣的重视,并在书院教育中得到借鉴。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与西方大学讲义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浪潮的推动下,来华耶稣会士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大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讲义,其译著包括《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灵言蠡勺》、《寰有诠》、《修身西学》、《名理探》等。耶稣会士通过译介西方大学讲义导入了西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并开创了晚清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教育史研究》2009,(4):96-97
肖朗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十五至十七世纪,西方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耶稣会高等学校遍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以耶稣会高等学校“西学六科”为基础的大学学科体系,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高等教育在学科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基本特征,从教学过程来看,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教育,遵循文化导入的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导入,使西方文化渗透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文化内容等,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增强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发布近十年,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之中却鲜有体现,我们可以依据《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采用“中小学教学真实问题——课堂教学——学习活动/教学实验——问题解决——反思”的“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重点关注《标准》的导入、“新课标”的导入,以及“新模式”的导入等,推进《标准》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承载、传播和建构文化的功能,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在英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针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中中国文化的严重缺失的现状,有必要通过三个途径加以改善: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调整课程设置,导入中国文化;有意识地在课外活动中导入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导入中国文化,建立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参照,能够使学生客观地、理性地认识中西方文化,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中西方“化化”(包括化影响、化浸染、化熏陶等)的结果。它沿着西学东渐的历史行程,在西方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化教育交相激荡与渗透融合的化滋润下产生。中西方化教育的交相激荡与渗透融合,也直接反映到毛泽东教育思想产生的过程之中。它在两方面呈现了强劲的趋向:一方面,民本主义与民粹主义的交汇,构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以“群众本位”为价值取向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实践理性与实用主义的融通,又夯实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以“实践本位”为基本原则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维(1877-1927)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初,他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期刊《教育世界》,在广泛介绍日本、欧美教育制度以及西方教育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导入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及其理论基础——以康德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西方近代伦理学和心理学,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译著是近代西方教育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形式。通过早期传教士的翻译、教育期刊的介绍及留学生的译编,教育译著随之被传入到中国,教育译著的导入加快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学科分类体系的形成并加快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明清在华耶稣会士面向西方描述的江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梳理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在江西的活动线索,具体论述利玛案,曾德昭,殷弘绪等人如何向西方介绍江西,不仅将其看作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更着意说明江西并非耶稣会士来华最重要的目的地,而是由于江西当时尚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之中,因而获得一种“便道”交通的机会,从而首次被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一研究可以为透视1840年以后逐渐失去“便道”交流机缘的江西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参照物。  相似文献   

12.
“西学东渐”带来的先进教育观念、新式办学体制和分科课程设置等全新的教育模式,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职业技术教育的萌生,也为20世纪乃至当今中国现代职教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教授、欧美外语中学校长赵钰琳认为,中国本土化教育要在五方面向西方教育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化教育。第一,学习西方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置较多的动手和实践课程,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第二,学习西方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打破整齐划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加重平时成绩在学生考核中  相似文献   

14.
严复与王国维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先驱性人物,由于其留学,研究及译述阅历不尽相同,严复主要导入了以培根,J.S.穆勒,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王国维则主要导入了以笛卡儿,康德,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及教育学说,在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理论的初创时期,他们从不同的源头引进了西方近代哲学的“活水”,异源同流,殊途同归;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学说,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各自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张德彝前后八次出洋,旅居海外27年。他对“国家以教务、学问为重”的认识格外深刻,他对西方文化教育,特别是对近代西方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受众的普及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考量,他的这些认识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文化教育层面的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一直是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简单说明了我国大学生西方文化知识薄弱的原因,介绍了几种加强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外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撰写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撰写的《西学考略》、李提摩太撰写的《七国新学备要》是晚清研究西方教育的几部代表作。它们不仅介绍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而且开展了中外文化教育的比较考察,曾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阶层中广为传阅,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境遇中,西方国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方面形成了以隐性渗透为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如广泛开发隐性课程中的道德教育资源、综合社会力量产生教育合力、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教育作用、开发“严肃游戏”进行隐性渗透等,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国应坚持“马中西”融合路径,创建出既具有国际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又具有民族性、本土性和独特性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与时俱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现实问题。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上,而中、西方教育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反思中、西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现状的差距,是我们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着眼点。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关系,人类是天生具有好奇心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和刺激、引导这种好奇心。而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则破坏了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强迫学生打小就泡在题海里,捻灭儿童们心智自然发展的重要过程。而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顾了自然规律,在15岁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在学校里施加压力,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各种兴趣自由地生长,各种思想自由地发展。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上的一些特点,也是西方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用合乎逻辑和自然规律的方法去学习科学才是最佳途径,在自然状态下,违反教育规律进行高压强制灌输,用“带徒弟、学手艺”的方法进行自然科学教育,不会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它可能会培养出很多“能工巧匠”来追赶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其中必定缺少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世界级科学家,从而让中国在世界科学的前沿上独领风骚,而后者恰恰是中国教育界多少代人梦寐以...  相似文献   

20.
夏薇  张秀萍 《教书育人》2005,(1):109-111
高等师范课程设置是教师培养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制度的灵魂。笔者通过对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针对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