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学在两个方面影响了历史学:研究领域和微观视角。其中微观视角给历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人类学和历史学两个方面考察历史人类学如何将微观视角和宏观视野结合起来,人类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和历史学中的全球微观史都试图通过全球视野来理解地方史,以克服碎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历史属于“过去”,发生在过往时光岁月的“情境”之中,内涵丰富而内容多样,故特定历史的“内容”“情境”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具体方式。杨春华老师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为例,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史实和真相如何呈现、以往历史教学意涵的反思、如何引导学生体悟历史意义的思考,尝试用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路径、教学叙事和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揭示“图像证吏”的课题,用“重访过去:如何切入抗日战争史基于史料的脉络和机理确定‘图像证史’的教学立意”“‘图像证史’:如何讲述抗日战争史基于学科的特性和结构探索‘史料教学’的具体方式”“守望人性: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史基于主题的内容和意涵体悟‘新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寻找历史教学中“另一种”可能的历史呈现方式,引领学生从生命、人性、文明的“新文化史”视野,理解抗战历史,拓展历史教育的视界。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1]作为一门“人”的学科,它不仅指历史进程中的人,还包括老师与学生。但就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对教学中的学生,对学生考试的知识都重视有余,而历史进程中的人则关注不足。针对历史教学多见“事”少见“人”的问题,笔者坚持“以人识史,以史育人”的教学理念,对部编版《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历史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历史教科书,深挖历史思维,将历史情感培养与历史观念培育有机衔接,实现历史知识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成为当前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要义。将“以史育人”的理念融入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与目标指向,因此要深刻理解“以史育人”的基本要义,积极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史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当前改革的深入发展与初中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历史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被学生称为“死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固然是一个方面,教师讲,学生记,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是重要的原因。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死学”活起来,是高校历史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笔者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本科高年级选修课和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中进行激活历史教学的探索,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将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将研究结果加以交流置于中心地位,并贯穿教学的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研讨学术的热情,有效地…  相似文献   

6.
“做中学”能将生活数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建构模型.文章以“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教学为例,具体从以下几个环节谈谈如何将“做中学”理念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案设计,引发主动思考;关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探究;强调动手实践,促进思维发展;借助激励评价,获得成功体验;适当拓展延伸,揭示知识本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双重交叉学科。如何从历史学学科性向角度去建设一门高质量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对于历史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上不断强化其历史学专业性向;全面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与中国历史诸方面的现象联系与内在沟通。通过对"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历史学专业性向认识的深化,促进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历史现象极为复杂,在理解历史现象时通过多重视角剖析,有利于理解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进而透过历史现象理解本质。通过跨学科历史学习,创设新颖、真实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逐层剖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学习中的困惑,获得知识的理解、情感的认同,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本文以“盛唐气象”一课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历史学习,运用多重视角理解“盛唐气象”,唤起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共鸣,激发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历史规律,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由于历史“一去不复返”的一度性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师生不能重新 置身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但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生动的史 料,尽最大可能地融入历史发展的氛围,感受历史发展的 脉搏。  相似文献   

10.
刘明 《上海教育》2011,(14):42-42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和学科理解,经过系统思考,将学科知识通过课前设计有效地“转换”成教学任务,又使教学任务结合课堂实施中的生成资源有效地“转变”为学生的实际习得。  相似文献   

11.
平原 《文教资料》2020,(7):43-44,68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用考古学研究方法追溯疯癫和理性的历史.从“愚人船”到精神病医院,福柯将中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的疯癫史,用纪实方式展示给读者.看似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包含深层的对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什么是本质意义上的理性?所谓的疯癫(非理性),最后真的能够从人类文明社会中彻底消除吗?福柯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以及对理性主体的塑造和重构,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疯癫的再现和理性主体对疯癫态度转变的揭示,彰显其对社会、人性的深层探究.  相似文献   

12.
历史发生在过往时先岁月的“情境”之中,内行丰富而内容多样,故特定历史的“内容”与“情境”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具体方式。杨春华老师以人教舨历史必修!“抗日战争”一课为例,围绕抗日战争真相怎样呈观、对以往历史教学意函做何反思、如何引导学生体悟历史意义等问题,尝试用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路径、教章叙事和课程资源,揭示“图像证史”课题的价值,用“重访过去:如何切入抗日战争史——基于史料的脉络和机理确定‘图像证史’的教学立意”“‘图像证史‘:如何讲述抗日战争史——基于学科的特性和结构探索‘史抖教学’的具体方式”。守望人性: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史——基于主题的内容和意函体悟‘新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寻找历史教学中“另一种”可能的历史呈观方式,引领学生从生命、人性、文明的“新文化史”视野,理解抗日战争历史,拓展历史教育的视界。  相似文献   

13.
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为例,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渗透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结合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万里 《天津教育》2023,(12):59-61
<正>所谓“三新”是指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在“三新”理念的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教学质量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沿。历史学科具有深刻的人文性,是一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学科,对培养学生品格和民族国家情怀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阐明了“三新”理念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导向,分析新理念对历史教师带来的新挑战,探讨基于“三新”理念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拓展思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历史教学中应然要求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别,思考如何将应然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实际操作的实然状态。以史学素养的培养为抓手,以史实、史料、史感为要素,遵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史感,最后到行为的特殊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促进学生史学素养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借助口述史丰富历史学的授课和培养方式,发挥历史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使命,成为近年来各地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022年,大连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院与中共大连金普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合作开展了“大连金普新区革命老战士口述史料征集”活动,通过此次口述史实践,参与其中的师生们得以从更加微观、多元的视角回溯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加深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同时,本次实践教学的成果,也对开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国际化的发展,从整体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新角度——全球史观。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全球史观培养,历史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全球史观大量运用于历史教材中。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史学研究成果,但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培养史学研究人才。因此,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中学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唐宋变革论”这一史学研究理论与成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高考历史试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唐宋变革论”这一学术研究成果。高中新课标及历史新教材也已充分吸收了“唐宋变革论”的有关内容。教师通过系统梳理有关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并适时运用到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与“学术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问题,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为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上海二期课改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建设目标.相对于过往的经验而言,中学历史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知识储备是最缺乏的.该目标中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学习方法”和“史学方法”两个维度,而教师对于“史学方法”又存在较大的盲区.为此,近年来上海中学历史教师既从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和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等书籍中获取“史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从而在如何获取史料、如何提取信息、如何对历史作出解释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尤其将“求真”作为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史观是全球化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历史教学该有怎样的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观的演变历程、中学历史教学引进全球史观的原因以及方法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进全球史观。一、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演进史观,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历史教育的核心诉求之一就是培养公民对历史的基本观念和看法,即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