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中小学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创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落实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本土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设符合校情的特色课程;加强对教师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上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困境,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四种实践模式,即以专业建设为统领,全面融入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模式”;以师资队伍为抓手,全要素融入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融入学生活动中的“文化模式”;以实践环节为纽带,全过程融入社会实践中的“实践模式”。旨在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推进文化育人的现实需求,其与单元教学共同作用,成为践行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与突破单元教学实践困境的关键。地理学科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灵魂,并助力其组织结构的创新,从而激发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的活力。文章以初中地理“河流”单元为例,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具有博大精深的显著特性和常做常新的无限潜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产生、负面思潮影响和传承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依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程度,以最新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新内涵,以全新话语体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述的策略,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7.
许环环 《学苑教育》2023,(11):7-8+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学科的相关记载中蕴含着完整的育人元素,综合体现了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学科思维与科学精神发展的真实过程。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史料中蕴含的“五育”融合点,问题驱动学生站在广阔的化学学科发展进程中去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五育”融合全面育人,打造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化学课堂。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二十四节气”为抓手,以“项目化推进”为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校本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重要关注点。重庆市南华中学秉持“以文化人,以武树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的区域优势,开发传统武术校本课程,打造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有效机制,开拓了一条“以武强校”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思政课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资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新时代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从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践行校训、盘活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借力融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探寻切实可行的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容应用到新时代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方式,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文化的现实力量来看,其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文化传承的现实境遇来看,其必须警惕“文化复古”和“历史虚无”这两种错误倾向;从文化中人的主体性来看,其核心在于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期许。从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其要秉持辩证转化、整合提升、传承创新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本文尝试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理念,以期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还能让数学学习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纽带。教师以“十二时辰”的教学为例,探索小学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经历多维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经历深思过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深掘文化底蕴,拓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边界”等策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全面拓宽人文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高地,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灯塔。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立足山东大学120余年悠久办学历史及其积淀形成的“文史见长”学术传统和特色优势,对综合性大学如何利用平台优势进行文化建设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高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育人成效提供指导。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拓展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社会服务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强国是必由之路。青年是文化继承、传播和创新的生力军。在我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理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在正确历史观、文化观的指导下,明晰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性时代定位,树立起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任务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标准,从而确立选取内容。配合新时代教学要求,重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思政课课程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继而多角度推进时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唯物辩证法与“朴素辩证法”的相通,唯物史观与“民本思想”的契合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的相似是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性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合理性逻辑。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需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同时,立足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共同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师以“剪窗花”的教学为例,通过实施“欣赏剪窗花艺术,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实操剪窗花过程,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追溯剪窗花历史,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等教学策略,探索小学数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广博精深,其蕴含着“以德为先”“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等丰富的育人元素,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实现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高校铸魂育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及现实困境,并提出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能够为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丰厚养分,有助于推动高校“三全育人”落地落实,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但目前我国高校精通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待扩充、学界对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整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程度与途径有待进一步加深与拓宽。为此,高校可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外实践研修等方面入手,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深度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李升 《新教师》2023,(1):81-82
<正>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也愈加迫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总目标内容之一,小学美术课堂和学校美育活动成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学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结合学校特色,以内涵丰富的福州古建筑资源为载体,打造“古厝文化”美术特色教学活动,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