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需要开发德育资源,寻找有效的德育载体。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的“三助”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有利于研究生自我教育,是具有较强目的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德育载体。要从研究生全面发展出发,丰富“三助”内容,建立规范的操作模式,发挥导师的带教作用,使“三助”德育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三助”工作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高校各项工作和改善研究生待遇等方面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研究生兼作“三助”工作的现状 在当前教育大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不断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的良好形势下,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三助”岗位的规模偏小。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三助”岗位是大力发展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的首要前提。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兼任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对“三助”的岗位范围做出了学校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高校研究生兼任“三助”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管”、“助研”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展起来,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仍显滞后。在现阶段,研究生“三助”工作存在岗位规模偏少、经费不足、报酬偏低以及相关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推动“三助”工作的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需要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研究生“三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部边疆普通高校实施研究生“三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生“三助”工作现状、问题等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符合西部边疆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的“三助”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在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科研素养培养及自律意识的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可通过工科研究生的“三助一辅”工作提升办学能力、管理能力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了充分挖掘“三助一辅”的培养功能,本研究以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为背景,分析和研究其发展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升其办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个能适应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需要的研究生“三助”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与原则、系统结构、功能特点和技术实现。系统分析了研究生“三助”工作流程,运用信息技术为研究生搭建网上虚拟的“三助”工作环境.辅助管理人员基于网络对“三助”岗位进行管理,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及质量监控,提高研究生“三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兼做“三助”工作制度化的几点思考李章泉,刘庆刚对研究生兼做助教、助研、助管’简称“三助”)工作的探索,不少学校从80年代初就开始了。1986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冲提出了“积极建立研究生兼做助教工作的制度”的任务、作为一项...  相似文献   

8.
根据教育部 2 0 0 0年 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 ,加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医科大学于 2 0 0 0年 7月召开了全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 ,会议明确指出 :努力探索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下大力气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和锻炼 ,培养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认为 ,研究生参与“三助”(助管、助教、助研 )工作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工作能力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模式。我校近几年在开展“三助”工作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我校开展“三助”的方法1.“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分析复旦大学2011年与2007年研究生“三助”工作基本状况,梳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三助”工作的发展变化,分析了目前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研究生“三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交大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之一。上海交大自1993年以来,采取有力措施,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着工作质量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效能低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1)实行“岗位培训、资格认证”制度,严把上岗关;(2)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3)成立专门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等有效对策,以确保研究生兼做“三助”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彭文华  苗增良 《文教资料》2010,(14):191-193
研究生兼任助管、助教、助研“三助”工作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生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地方性高校中开展这项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研究生“三助”工作正常作用的发挥。本文作者就研究生“三助”工作在地方性高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美国大学研究生助教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视角,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以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实施“三助”岗位聘任管理、提升研究生职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提出对研究生“三助”制度进行系统化设计的思路:在强化研究生“三助”制度经济资助功能的同时,兼顾多样化的制度设计目标,包括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补充大学人力资源、培养研究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调查分析西部地方综合高校研究生“三助”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岗位设置、申请与聘用,经费来源与资助标准,考核与劳酬发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形势下西部地方综合高校研究生”三助”工作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试论研究生兼“助管”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生兼“助管”工作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一项新事物。以往的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兼助教、助研,没有提出兼“助管”,虽已有部分院校实行“助管”培养,但均不系统。本就这一问题探讨了研究生兼“助管”的目的、意义和基本途径,对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助"工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助”工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要做好研究生“三助”工作:一要实行经费多轨制、二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三要遵循研究生科研自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消息几则     
▲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于7月中旬召开了博士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博士生指导教师及研究生管理干部70多人。会议介绍了上海市博士研究生培养概况,分析了当前博士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代表们发言踊跃,为搞好博士生培养工作献计献策。▲6月30日,国防科技大学召开了1987年度博士研究生工作研讨会。会议围绕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如何改进和加强博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的群体结构、成分更加复杂多样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许多矛盾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造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从学生的主观因素来说 ,笔者认为主要是研究生的角色冲突和困惑导致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有了多元的标准和选择 ,也使教育者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难以定位 ,弱化了教育效果 ,甚至出现教育“盲点”。1 .学生身份与教师角色的冲突在许多高校 ,研究生往往兼任“三助”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拥有同等的权利 ,如图书…  相似文献   

18.
德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研究生教育在德国的含义 在德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中,没有研究生这一概念。普通大学生以国家考试、文凭学位考试或硕士学位考试结束其学业。这三种考试及相应的证书和学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专业,但均属同一层次。在这之后,学生可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但按照德国的传统,博士生阶段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培养和教育过程,博士生的中心任务就是撰写博士论文。此阶段不被视为一种教育阶段,博士生也不称研究生。  相似文献   

19.
李韬  陈丽红 《高教论坛》2022,(6):116-120
博士生教育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德国博士生教育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盛誉。文章根据作者在德国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历,对其培养方案、学分课程、考核评价、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剖析了其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方式的典型做法及其优势。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作者指导我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的亲身体验,提出我国“双一流”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应成立全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培养项目联盟,建立模块化的培养方案,打通校际学分课程认证壁垒,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报告的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德国博士生教育以“师徒制”为典型特征,自主招收、指导博士生以及评定博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教授的“先天”权利,但这种制度也被认为缺少外部监督,效率低下,不利于博士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后的质量保障及国际竞争力提升。新世纪以来,改进和优化导师指导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举措包括修订博士生考试条例建立权责相符的导学关系,签订指导协议强化外部监督,编写指南、开展培训促进导师专业发展,建立专业机制化解导学冲突。但这些举措或者主要针对新晋导师,或者基于自愿原则参与,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德国博士生导师制度的基本面貌,其优化更多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增量”改革与传统模式并行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