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56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恋爱现状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依恋类型中惧怕型的比例最高,安全型的最低;安全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恋爱比例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性别差异显著,在依恋焦虑上年级差异显著;有无恋爱经历在个体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个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恋爱行为。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对福州市四所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1)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承诺及探索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从未恋爱组,但无显著差异。2)成人依恋中回避和焦虑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同一性状态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进一步比较发现,早闭型在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延缓型。3)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及回避因子与自我同一性的承诺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承诺因子是焦虑与回避的有效预测变量;而成人依恋与探索因子尚不存在相关,但探索因子对成人依恋的焦虑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历来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学界研究的焦点。借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对武汉市五所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探究当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现状,而后从个体视域和家庭视域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31%)、迷恋型(25.9%)、安全型(21.8%)、冷漠型(21.3%)。就个体视域而言,性别、专业、年级对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都不显著。就家庭视域而言,家庭来源、父母文化程度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上有显著影响;而在焦虑维度上则没有显著影响。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究其产生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李同归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恋爱满意度问卷(RST)对郑州大学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安全型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68%);安全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高,而害怕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变得日益重要,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也更加突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08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但在城乡来源、有无恋爱经历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的依恋类型上,害怕型依恋比例最高占58.66%,冷漠型和倾注型占15.38%,安全型比例最低占10.58%;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对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反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个体真实性问卷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对4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对个体的诚信价值观起负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的预测作用更强;安全型依恋者对诚信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不安全型依恋者;个体真实性部分中介了依恋回避对诚信价值观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大学生网络强迫性网购、成人依恋、抑郁三者的关系,并检验成人依恋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66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回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回避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3)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4)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焦虑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直接预测抑郁,且依恋焦虑、依恋回避部分中介于大学生网络强迫购物与抑郁.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及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成人依恋类型(AAS)、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社会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均p<0.05),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高社会支持和中社会支持个体的数量(均p<0.05),先占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少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个体均显著多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研究结论高社会支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者较多,低社会支持人群中恐惧型依恋者较多;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类型多于非安全依恋类型,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较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冒险行为的关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2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冒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尊皆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冒险行为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同伴依恋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回避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在依恋焦虑与消极冒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44名成年人进行测试,以考察已脱离原生家庭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的依恋风格,并探讨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为:①回避维度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8±0.90,焦虑维度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45±0.83;依恋类型分别为安全型29.9%,恐惧型36.4%,专注型14.7%,冷漠型19%.②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性相关.安全型依恋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非安全依恋要高,显著高于恐惧型和专注型,但与冷漠型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看出,成人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相关,依恋安全能较好地预测高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季梦雨 《科教导刊》2024,(4):135-138
目的: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对随机抽取的4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依恋回避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不仅能直接预测自我分化,还能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我分化。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两两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在成人依恋和自我分化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国外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翻译后分两次对国内799名大学生施测,删除不合适的项目后检验其信效度,结果表明:修订的 AAS 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依恋回避维度包括7个项目、依恋焦虑维度包括6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因子载荷在0.42~0.75之间,两个因素共可解释总体变异的45.2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α系数、组合信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修订的 AAS 能真实和稳定地测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4.
对国外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翻译后分两次对国内799名大学生施测,删除不合适的项目后检验其信效度,结果表明:修订的AAS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依恋回避维度包括7个项目、依恋焦虑维度包括6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因子载荷在0.42~0.75之间,两个因素共可解释总体变异的45.2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α系数、组合信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修订的AAS能真实和稳定地测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亲密关系体验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测试学生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类型,并将不同依恋类型和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性别在社会支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网络成瘾上,男性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显著地高于女性;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游戏成瘾和人际成瘾上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可以通过支持的可利用度和依恋回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1名大学生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测验。结果:1.大学生群体的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依恋类型占14.9%,惧怕型占41.3%,专注型和冷淡型分别为21.4%和22.4%。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抑郁状况方面的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安全型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而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抑郁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抑郁与成人依恋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探讨大学生依恋风格、心理卷入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心理卷入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依恋风格和心理卷入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交互影响;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心理卷入等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过度保护Ⅵ)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影响依恋回避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惩罚、严厉Ⅱ;拒绝、否认Ⅲ),影响依恋焦虑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拒绝、否认Ⅲ;偏爱被试Ⅴ)和父亲因子(偏爱被试Ⅳ;过度保护Ⅵ)。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