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起,报纸副刊出现萎缩之势,陷入困境、濒临消亡之议四起,保护和振兴副刊之声不绝。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下,探索副刊生存和发展之路,编辑不应消极等待,而是需要更新观念,提升境界。本文尝试将能力圈、执行圈、价值圈的三圈理论,与副刊的编辑实践相结合,对副刊如何实现三圈重叠进行探讨,以求副刊对读者产生足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联系专业作者是报纸办好副刊、专刊的必备条件,是一项基础工作。以报纸副刊而言,报业发展史上没有哪一家报纸的副刊依靠自由来稿而办得有声有色。中国报业史上副刊的辉煌期恰恰是副刊编辑与专业作者联系极为紧密的时期,如五四运动之后的四大副刊、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副刊《自由谈》等。在当今网络资讯发达、媒体写作系  相似文献   

3.
当报纸副刊编辑20年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副刊编辑不好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读者阅读口味的改变,对副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副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发表文学作品的副刊了,而是一种大副刊,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迫使今天的副刊编辑要不断加强学习,要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事实让办周末办副刊的编辑记者感到困扰和挑战。那就是无论日报、晚报还是都市报,这些城市报的周末版、副刊版正在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趋向。曾经的个性不幸成了共性,曾经的另类恰恰落入大流。  相似文献   

5.
梁丰 《军事记者》2010,(6):27-28
报纸副刊策划,是指副刊编辑对版面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一份报纸的副刊,能不能成为报纸的品牌,能不能让读者产生持久的兴趣,做到“耐看”、“留客”,与副刊编辑的策划能力是分不开的。副刊的策划,应把握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到文、图、声、像,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展示的全媒体时代。在这种全新的传媒生态中,报纸文艺副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成功突围成为摆在传媒人面前的迫切现实问题。报纸文艺副刊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从根本上坚持"三结合",即:副刊编辑方针既要与正刊结合,又要形成独特的版面风格;副刊作者队伍中既要有专业作家,又要有来自底层的声音;副刊内容设置既要有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又要有长篇文艺作品连载,才能够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破冰前行,努力开拓一种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争取读者的阅读是报纸副刊连载的终极目的,所以报纸副刊连载作品题材的选择尤为重要,连载作品要吻合读者的阅读口味,要对所选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才能选择适合读者受众广泛阅读的作品。副刊连载的作品选择和读者定位最为关键,曾经是报纸最大的卖点。要办好报纸副刊的连载,编辑要不断提高文学修养,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学习创新,要调研图书市场掌握信息,因为编辑的修养,决定着报纸的品位。编辑要有大格局,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读者的需求,才能保持副刊连载的格调和品位。  相似文献   

8.
在报纸副刊工作中,快速反应能力是编辑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体现。我们常说副刊要创新,而这种创新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编辑的快速反应能力。那么,如何训练、提高副刊编辑的快速反应能力,以使副刊更主动地适应时代变化和领潮流之先呢? 一、以灵敏的政治嗅觉指导编辑创新 副刊编辑在创新时,有一个因素常常在起重要作用,这就是政治嗅觉。政治嗅觉可影响到编辑敏锐地搜寻和追踪热点题材,并在处理稿件时作出导向定位的快速反应。  相似文献   

9.
郑军 《中国编辑》2005,(6):79-80
在出版业面临巨大变革和挑战的今天,研究编辑的学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编辑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编辑的学习也被赋予了浓浓的时代与专业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日益挑战纸媒的生存,媒介融合是一种趋势,但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也是当下各媒介必须面对的问题.纸媒的发展除深度开掘,还有一个法宝就是重新重视副刊.新闻史上的名记者严怪愚在鱼龙混杂的媒介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副刊理念,如副刊要承担传播、传承文化的使命,副刊虽以读者为中心,但不能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副刊应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发扬本地文化等.他的理念贯穿于长沙《力报》的副刊园地,成就了该报的辉煌,为湖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对严怪愚副刊编辑理念的考察,或许能够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张报纸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份副刊则能体现一张报纸的文化底蕴。"现如今,在信息多元、阅读快餐化的情形下,报纸副刊如何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留住读者,笔者在编辑工作中,苦苦思索着"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读者"这个问题,通过学习、借鉴、思考后,于是,行动起来,在新闻"立报"的身后,探寻副刊"留客"的路径。新闻性——充满时代声音副刊,是相对于报纸"正刊"而言,它是正刊的延伸和深化。好的引人入胜的副刊是对以新闻为主的报纸的重要补充,同样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副刊不能因为是文学副刊,就忽视它的新闻性,社会生活千变万化,报纸不能也不应该远离生活,文学离不开生活,如果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全国60余家报社的副刊编辑参加了会议。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 王晨充分阐述了报纸副刊在报纸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副刊工作取得的成绩。报纸副刊的地位一向很重要,报纸不能没有副刊。他指出,副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报纸就有副刊,李大钊、鲁迅很多文章都是在副刊上发表的。中国报纸和外国报纸有所不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重视副刊。中国报纸副刊既有光荣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很多改革创新,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报纸副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群众中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报纸副刊如何能吸引读者阅读?作为副刊编辑,如何能在一个副刊版面上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使副刊能在读者不断分流的尴尬中摆脱被边缘化的处境?在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面前,副刊如何走出困惑?这是每一个地方党报副刊编辑不能不去思考的严  相似文献   

14.
面对千变万化的文化市场以及读者需求,文学副刊应该怎样办得更具特色,更有魅力,以其崭新的面目呈现于读者的视野,这其中,副刊编辑的艺术审美的更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学副刊的编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审美与美的再创造的过程。编辑是一座桥梁,沟通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读者的审美感受.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编辑人员通过阅稿,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在改稿中体现审美  相似文献   

15.
报纸副刊在互联网时代,不能墨守陈规,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对副刊编辑求更高,努力在副刊中体现新闻性,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更好结合起来,办出人无我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将报纸的副刊办得更活更好,将精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使读者能在茶余饭后得到一种审美的愉快,是对副刊编辑工作的巨大挑战。报纸要办好、办活、办出特色、要吸引更大范围的读者,副刊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许多报纸副刊,尤其是地方党报的副刊编辑们感叹,副刊越来越难办了,空间小、题材窄,竞争日益激烈,早几年办副刊(专刊)的黄金时代已风光不再……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主流报纸副刊大致都有过从“勃兴”到“繁荣”到“成熟”的轨迹,除了其自身的规律支配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其它媒体的兴盛介入和竞争,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也是副刊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地方区域性的报纸副刊,目前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在众多实力雄厚的大报、专业报的夹缝中,地方党报副刊还有没有发展的余地,能不能继续繁荣下去?笔者以为,竞争…  相似文献   

18.
报纸副刊在互联网时代,不能墨守陈规,要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对副刊编辑要求更高,要努力在副刊中体现新闻性,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更好结合起来,办出人无我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大亨默多克曾放言说,报纸带来的滚滚利润就像"流满金子的河流"。此话刚说完没几年,面临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他又再表示,有时候河水也会枯竭。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和传媒环境的快速变化,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中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传统纸媒的副刊和副刊编辑如何转型?这是摆在每个副刊编辑面前一道实实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副刊编辑需建立"消除侥幸、熟悉技术、揣摩规律、构建平台、内容至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副刊三问     
李伟明 《新闻窗》2012,(5):57-58
由于笔者做过较长时间的副刊编辑,又是副刊的热心作者,且一直是副刊的忠实读者,虽说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不再具体从事副刊编辑工作,但对报纸副刊的感情不变,故以书面形式提出如下问题,看看是否值得副刊界同仁关注或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