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郜书锴  李丹 《东南传播》2014,(12):97-100
现代社会,广告文化已成为商品经济社会重要的大众文化现象,广告创作中的黄金法则"3B"原则,即美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被奉为广告创作的圭臬。当下,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形象通常是由男性文化主导的结果,往往偏离甚至扭曲了两性平等的社会角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发展的隐性障碍,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失色与着色过程中塑造真实的女性角色,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11):22-29
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体、展现女性成长的电视剧作品,剧中构建了一个"男权独尊"的极端父权社会(后宫),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而同时,剧中的女性亦通过"利用"自身的性别特征而最终在男权制度下赢得自身的权力地位,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觉。本文试图着重关注"身体"符码在剧中的呈现,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阐释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媒介女性形象作为媒介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各类媒介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再现。春晚作为我国主流价值和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媒介平台,在春晚中的女性形象再现具有多重意涵。本文以2015年春晚小品《喜乐街》为研究个案,通过台词文本编码的方式,解析以"女汉子"和"女神"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再现方式及其背后意涵,发现尽管小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多元且具有一定的抗争意识,但并未能脱离男性话语和刻板话语的掌控,女性有限的抗争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民间话语等多方力量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13,(4):105-107
随着我国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社会对她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进入大众传媒报道视域。由于她们兼具"女性"和"大学生"双重角色,也使女大学生们比一般的社会群体更具新闻价值而成为媒体热衷的报道对象。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当前有些媒体特别是一部分网络媒体和都市报,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偏差性报道,不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不合拍,还可能营造出不利于她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大众传媒对女大学生群体应该给予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建构健康、公正的女大学生形象。  相似文献   

5.
以广受好评的《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凶宅》出发,观察美国历史上家庭恐怖(family horror)影视作品中的隐喻意象及其文化意义,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叙事情节、角色人物和经典场景对文本进行解读,论述了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女性在承担母亲生育和养育角色时的焦虑情绪,以及女性身体在观众和男性的"凝视"之下是如何被描述为"卑贱"和引诱性的。家庭、女性与恐怖题材的接合,在后现代恐怖片中得到了更为浓烈的文化描摹。  相似文献   

6.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一、作为表象的女汉子 2012年9月,由我导师黄卓越先生举办的2010BLCU gender and media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就女性在电影、电视连续剧、真人秀、动漫产品、网络等媒介中的现状做出了精彩的发言。彼时,“女汉子”一词正好也开始在微博界广泛流行起来。“百度百科”中显示:“女汉子这一词……火起来,是由名模、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是女的但是性格‘纯爷们’的姑娘。  相似文献   

9.
王帆  冉华 《新闻世界》2014,(4):282-283
网络热词“女汉子”是在自媒体时代和传播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它标志着女性意识在新兴的媒介时代的再次觉醒,具有深刻的文化语义和传播学意义。本文从分析当下的社会心态出发,发现其中暗含态度的积极表态,既彰显了该热词的传播学价值,又明言了它具有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隐忧。论题以此作为结论提供给相关研究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视阈下,全新的性别话语不断生产,"女汉子"与"暖男"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对天涯社区和微博上有关"女汉子"和"暖男"的文本进行解读并对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加以分析后,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性别话语解构了传统的性别气质,多元化的性别气质是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抵抗。但是,新的性别话语又难免受到传统话语的束缚,加之消费社会的介入,又重构了刻板的性别气质。要突破这种情况,需要制造"性别麻烦",以多元化的性别话语冲击固有的性别气质,从而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正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运动蓬勃开展,女性社团、女性报刊是妇女运动开展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女性团体达40余个,女性报刊达30余份。如女性社团有中国女学会、共爱会、女青年会等;女性报刊则有《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等。北京地区最早的妇女报刊《北京女报》和妇女社团"中国妇人会"  相似文献   

12.
女性的社会诱惑已成为时代文化的镜像,而在广告传播中备受青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最直接呈现的广告,则对女性身上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提炼和阐释,赋予其直观的欲望色彩,使之成为具像化的体验对象,诱惑消费者的心理,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虽然当下的女性形象广告呈现了女性美丽、温情的品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女性角色的社会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传统成见,体现出女性角色的丰富、现代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本文借助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结合性别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对获得"百花奖"的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创作近代女性角色时,创作者在中国传统女性的框架中融入了现代女性的观念,赋予了近代女性富有时代内涵的性格特点。同时,面对消费文化的热潮,当下大众媒介将"女性"作为博取眼球的工具,背离了主旋律文化引导的方向,应当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4.
犯罪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形象被高度类型化,媒体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受难者"、"牺牲者"以及"不良行为者"等形象,从而制造出关于该类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在报道的语词使用方面,则力图突出犯罪女性"柔弱"的特质,并将其违反传统角色的行为进一步夸大渲染,凸显出其与理想女性角色的距离感,通过污名化、色情化和贬损化的描写,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体现出了媒体报道鲜明的性别偏向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吃货"、"屌丝"、"女汉子"、"宅男/女"……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标签,被中国网民贴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透过青年网民的网络标签行为,我们不难窥视出其行为背后所指向的青年亚文化意涵,这是在当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求以及对他们所属亚文化群体价值观的展演。  相似文献   

16.
正国产剧跟风严重,《大丈夫》后也许会有相当一部分类似的家庭情感剧涌现。女汉子与丈夫年差20岁的婚姻组合,是中国众多婚姻形式中的一种,且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婚姻格局已不鲜见。如同旧社会童养媳的大女人与小丈夫,也是时代的产物。四个男人,三个时代,成长背景、身份变化的异同,让故事在精彩纷呈中碰撞、敲打,男人在女性纷争的家庭里既扮演着丈夫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父爱如山,类似顾大海抡起家伙磨刀霍霍、为女儿婚礼亲自上阵的很多桥段,让观众笑中溢出感动的汩。年龄相差无几、身份却为翁婿的欧阳剑与顾大海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22,(5):26-28
如今,女性已成为新闻事业的"半边天",但女新闻工作者与男新闻工作者面临不同的社会角色期待和认同评价.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生态下,女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如何?面临哪些职业困惑?如何保护女新闻工作者的权益?2月8日,《青年记者》在本刊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新华号发布问卷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并将问卷定向分发给央媒、省级媒...  相似文献   

18.
韩风 《东南传播》2012,(7):134-135
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的定位与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核心层面是社会对于性别及其相应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内在渗透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文化作为陶杯孕育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和加固了人们的性别认知,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社会文化关于女性角色与身份的解释和规定对于女性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腾讯网2009年女研究生新闻进行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媒体的报道重点多为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活动,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等正面信息。媒体所呈现的女研究生是具有严重的情感困扰、极度的心理脆弱和道德观念淡薄的边缘性女性社会角色,通过社会从属角色、客体身份、职业身份的缺失三方面对女研究生进行象征性歼灭。  相似文献   

20.
吴磊 《东南传播》2010,(7):103-106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2000-2009年)41部韩国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为样本,借助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这些女性角色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进行非介入性研究,考察了韩剧叙事模式分类、韩剧女性角色职业状况以及韩剧男女主角的职业对比等三个指标,从而得出韩剧中女性角色的职业选择受限并且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结论。究其原因,是根源于韩国"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性别差距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