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生态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行为、生态责任意识、生态消费观念、法律维权意识等方面。湖南省农民生态意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该省农民生态意识总体薄弱,在生态知识、生态认知和生态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且受到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必须发挥地方政府在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知识贫乏,迷信人类中心主义,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关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法制,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快提升农民环境意识,保护农村环境,改进村容村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但目前大部分农民环境知识匮乏、环境意识不强、环境行为落后。基于此,可从舆论、科技、法制、典范、生态、政策、物质、意识、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为农民环境意识的提升献计献策,并通过量化资源配置,达到真正提升农民环境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已到了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地步,在有的地区其严重程度甚至令人触目惊心。“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当前发展生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与城市公民相比具有特殊性,在教育方式、途径上有不同的要求。建议通过建立“农民环保协会”、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等途径加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文明与农民意识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及其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已到了不客忽视、不可回避的地步,在有的地区其严重程度甚至令人触目惊心。“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当前发展生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与城市公民相比具有特殊性,在教育方式、途径上有不同的要求。建议通过建立“农民环保协会”、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等途径加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7.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农村产业缺乏生态科技支撑、法律制度不健全、生态环保建设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发展农村生态科技、完善环保监管体制、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态环境视域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缺失、生态道德培训力度不够、生态道德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实现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强化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民道德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传统道德观念弱化、诚信缺失、生态道德意识薄弱。本文探索了村规民约在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过程中,不仅发挥了弘扬孝道、培养了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作用,还加强了农民的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此外,本文对完善村规民约的内容和落实村规民约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现状,对四川省成都市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处于中等认知水平,在生态行为、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教育4个维度均存在一定不足。基于调查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培养中学生生态意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主体意识由市场意识、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构成。必须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宣传、典型示范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样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与主要受益者。城镇化过程可视为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的过程,因此农民的传统文化意识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推进。本文以现代性思想为基础,通过对农民文化意识的思考,提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文化意识的转化方向和基于传统文化的农民文化意识转化策略,即传统文化中未来意识的发掘,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传承,传统文化中群体意识的存续,传统经济伦理与道德意识的承接。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为了让农民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共努力帮助农民克服保守落后意识,提高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教育农民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从而使得中共领导的农民战争有别于传统的农民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为今天党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现阶段提高农民素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文章以安徽省294例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素质状况和培训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素养有待提高,法律意识淡薄,市场适应能力更需关注,农民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农民内部的分化给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应该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培训.  相似文献   

15.
农民利益诉求之表达权的缺失与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表达权在实现过程中面临多方障碍,包括强势群体的利益剥夺、农民组织的缺失、农村经济文化的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农民政治意识的冷漠,这些直接制约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实现农民表达权,必须打破强势利益集团对农民表达权的垄断,建立农民表达权的组织保障机制,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增强农民自身参与政治的意识及能力,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条件价值评估法中的受偿意愿法则是生态补偿机制中补偿标准核算的常用方法,调查闽江源流域农户受偿意愿结果表明:88.8%的农户非常关注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闽江源的建设,环境保护行为和闽江源的建设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99%的农户希望能够得到生态补偿,其受偿意愿是434.7元/(亩.户),闽江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2 165万元/亩。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家住位置、耕地面积和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受偿意愿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农户是否自愿参与环境保护的关键。实行现金补偿和基础建设、优惠政策、就业安排、培训等非现金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将更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生态意识具有协调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渗透人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双向性,辐射人的环境保护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等时代特征。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农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3):114-117
在中国,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毛泽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并在建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这项工作。但由于他错误地把极端或过火的阶级斗争观念及教育模式引入了农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中,从而使这项事关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工作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谈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县级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为乡镇村图书馆(室)建设好参谋、把好关,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生存发展能力,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文化观念是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经济,生态经济观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价值观、生态生产观和生态消费观等内容,生态经济观教育包括这几方面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