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杂志可称为是刊院学员和新闻爱好者逐渐通向编辑记者水平彼岸的渡船。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是,我们在读完去年第六期和今年第一期、第四期后,发现在文字方面有些错别字和语法欠妥等现象。如第一期的图片说明,把华山冶金汽车修造厂的“冶”字错成“治”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字错成“斯”字;第四期“形迹可疑”的“形”应为“行”字;去年第六期“这样以来”的“以”字应为“一”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4.
错得出奇     
最近看到一本《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正文中的一些错字,如把“末尾”错成“未尾”,“灵柩”错成“灵枢”等,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因为这类错误,竟在字数不多的目录上也有,如第七章第三节的标题:“解放钢铁及其制品的销路问题”的“放”字,不用说,应是“决”字。也许该书编  相似文献   

5.
近日,受国家发改委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中国工程院、解放军总后勤部、 东华大学专家对由中国麻类研究所发明的苎麻生物脱胶技术,邓由沅江明星麻业有限公司承担的苎麻生物脱胶产业化项目,及产品开发技术进行了验证,并通过了验收。  相似文献   

6.
古玩,在清朝乾隆年代以前称为骨董或古董。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开元张萱《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清乾隆年间开始称古玩,即古代文玩之简称。本世纪50年代初,叶恭绰建议改称文物,从此古玩叫文物,古玩铺改称文物商店。有关古玩史话和鉴赏之类的读物,历  相似文献   

7.
金漆木雕——干漆夹苎法,这个工艺东晋南北朝就有了。到唐朝,台州开元寺思托和尚跟随鉴真东渡日本,把台州干漆夹苎法技艺带到日本。鉴真圆寂后,思托就是用干漆夹苎法制作鉴真坐像,这是日本历史上最珍贵的雕像。大量的文物、文字依据,说明干漆夹苎法技艺的历史地位非常高。  相似文献   

8.
《孟子》上說:“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这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源,意思是说白天功夫不够用,夜晚接着干。現在报紙上有些文章常常把这一成语写成“日以继夜”,很多人在口头上也这样說,这是不对的。汉語里四字成語是固定詞組,一般不随便改动;少数可以更动詞序或改換其中个別的字的,也須“約定俗成”。把“夜以继日”顛倒过来,說成“日以继夜”,就不妥当,因为“日以继夜”和“日夜”、“日日夜夜”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有些记者、通讯员爱写随意编造的简化字。例如: “潘”、“泮”,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有的同志把“潘天寿”、“潘汉年”的“潘”写成“泮”。如果是编辑、校对熟悉的人名,他们当然可以改正,如果是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就很容易造成差错。“塘”字写成“圹”。圹是塘的简化,墓穴、旷野的意思。凡半边用“廣”的都简成“广”,但“唐”字不简。可是,有些同志以为“唐”也简化了,把“塘”写成“圹”;如果这样简化,“搪瓷厂”就会成为“扩瓷厂”,岂不造  相似文献   

10.
报刊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载体。但有的报刊常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等差错,阻碍了思想感情交流的通达,损害了报刊的宣传效益,更影响了报刊的声誉。近期看到在一份中央级报纸副刊的一篇文章中,把“揣一颗心”的“揣”字错成了“端”  相似文献   

11.
今年2月6日,首都一家大报刊登一幅哈萨克斯坦女运动员夺得第三届亚冬会首枚金牌照片,大标题出错,把第三届的“届”字错成“枚”变成了“第三枚亚冬会首枚金牌产生。”3月27日,某大报刊登的图片《西藏登山队出征尼泊尔》,标题和文字说明都把尼泊尔的“泊”错成“伯”。4月8日,一家报纸刊登一条消息,题为《美国洛山矶时报》,从标题到文章4次使用了《洛山矶时报》一  相似文献   

12.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14.
读报纸、看杂志、上网浏览,常常碰到一些同音异义字。例如:“不负众望”表示成“不孚众望…‘孚”是“负”的同音异义字;“取得更大的胜利”表示成“取得更大地胜利”,“地”是“的”的同音异义字;“花开得很红”表示成“花开的很红”,“的”是“得”的同音异义字等。媒体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是稿件录入人员运用拼音输入法改录稿件时,  相似文献   

15.
中性报道近年来在新闻界很时髦。记者笔下有“中性报道”,编辑笔下有“中性处理”,到版面上,就成了“中性标题”、“中性语言”。总之,人们常常挖空心思做中性文章。有人把新闻界的这一“伟大创造”叫做“玩中性”。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这个“中”字。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成了处人处事的最高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不过真正做起来很  相似文献   

16.
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版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10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填字游戏:当你在“业”字前面填“职”字.你会去掂量。去计较:当你在“业”字前面填上“事”字.所有的苦就都成了乐。  相似文献   

18.
对于《四库全书》处理“违碍”字问题,学界一般认为,馆臣不但把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处理,而且把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之处也做了删改。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四库全书》只是把明代后期著述中那些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改易,而对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的字则大部分地保留着,并没有完全删改。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一部分出版物,错字之多,相当惊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附录《辅仁大学简史》,一页书上有九处错误:“冬赈”、“赈济”的“赈”字,误为“账”字的五处;“拨款”的“拨”字,误为“拔”字的两处;“节日”的“日”字,误为“曰”字的一处;另有一处是逗号错成了顿号(见该书  相似文献   

20.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杜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