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到了20世纪,诠释学由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的哲学转向与世界意义的多元化转向并行。随着古典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换,诠释学不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具有多元化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广阔的诠释空间,因此在诠释学的视野下比较诗学也具有更加开放的被诠释可能。以诠释学为背景,进一步探讨比较诗学在学理意义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会发现:比较诗学之“比较”不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为比较诗学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西方的神学诠释学还是在中国的经学诠释学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以相互汇通的诠释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本文即是在这一理论前提之下,着重探讨汉代公羊学的"预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表解经法是早期教会为了统一<新约>和<旧约>以及调和"马西昂主义"和"诺斯替主义"而采用的诠释学策略.同样,汉代公羊学也是汉王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而在经学诠释学上的某种体现.预表法和公羊学虽在具体的诠释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却都表现出"转喻性诠释学"的共同倾向,并且都以对"经"这一概念的独断论应用为其诠释学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拥有悠久的经典诠释历史,随着西方诠释学传入我国,激励了对本土经典诠释历史与诠释方法的整理,并以之为参照系试图建立起中国诠释学。其中汤一介先生首开其先,张江则于近年充分发掘传统经典诠释资源,参考西方体系,着力建构以“公共阐释”理论为核心的“中国当代阐释学”,黄玉顺则立足原始儒学提出“前主体性诠释”概念。《史记》作为传统史学与文学经典,以诠释学视域来看,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是其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视域融合”则在新的历史处境下产生新的意义,实现文本的历史性与人的历史性统一。诠释活动中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揭示文本意义的生成路径。当代《史记》诠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诠释主体视野更为开阔,理论资源也更加丰富,《史记笺证》《史记疏证》以及《史记研究集成》代表了当代《史记》文本阐释的三大范式,雅俗共赏,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制度的变化、白话文和汉字改革运动造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异常地艰难.借鉴古代经典文本诠释中的"经--传--注"等多层级结构模式,强化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社会化诠释学循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从"文本性"走向"精神性"、从"学术化"走向"社会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本诠释是诠释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诠释的重心是对作为“经典”的文本之理解。在现代诠释学中,诠释重心移向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当代诠释视野中,有人甚而提出了只有“文本”而无“经典”。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中西双重学术视野中整合诠释传统的思想资源,以创建中国诠释学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现代中国诠释学应以“立德”为主旨,其理论形态乃是“经典诠释学”。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对经典诠释学的继承和理学诠释学的建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倾注毕生精力对《集注》的编纂上。经典诠释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对原意进行复归还是根据时代需要作必要的意义创生?朱熹认为经典诠释的最佳境界是兴起,走的是"我注六经"的路子。他创建的"唤醒体验"说诠释模式契合了当代的学术潮流,同时也赋予了经典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本体诠释学三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体"是最终的思考,它体现了多元性与整合性.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本体观念来改造西方的存有论,把它还原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本体概念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诠释是自由的展开,又是一种前批判与创新.诠释也是一种理性,它要达到生活主体间或主体对自有、自我的实现或沟通,在这个基础上,本体诠释学要求观察与审视各方面,包括与现有诠释学理论的沟通及与科学的接轨,将其整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创造开放的体系.在此,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参照与思考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张宇初的道教哲学诠释学,立足于传统经典,深入道教哲学思想史的内在话语,对明初中期道教哲学思想趋势流变和话语模式转换进行了诠释性重建和实践性把握。理解、诠释和实践,可以作为分析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层层递进的思想论域的三个研究视角。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意义和局限性也应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比较诗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比较诗学与哲学诠释学乃是基于相同的哲学思潮,它们都是对盛行于19世纪的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在中国诠释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以其作为学术参照,另一方面要从中国诠释传统的实际出发,对于在中国诠释历史中所形成的章句之学、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和使用,从而创建出立足于中国诠释传统的诠释学理论。这样一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对于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要求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可能就体现在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过程中,创建中国诠释学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中可以参照的一个成功范例。从另一方面看,比较诗学也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提供了比较的视域,而中国诠释学的创建对比较诗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提供了学科基础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力图通过对《青青河畔草》一诗中形象的分析 ,找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形象在传达诗歌多层意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中既包括诗歌蕴含的多层意义和读者理解诗歌所产生的多种意义 ,这种同时强调作者和读者双方的意蕴的关系和活动 ,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传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新特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目前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决定了实现多种研究方法的融会与贯通、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不断促进国际性交流与实现国际化发展以及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等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所进行的一切古代诗学研究都是一种现代诠释,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个命题。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把这个命题置于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论域之中来审视,以了解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之关键在于变化了的时代之中涌入了西学的洪流,正是西学的涌入才使得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能够成立。立足于这种现代语境来对古代中国诗学进行诠释,便只能是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这是我们对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这一命题之性质、对象与范围的理解和限定。真正的诠释,其实正应该以超越对中“体”或西“体”的偏执为前提,而代之以一种心态更加开放、视野更加远阔、方法更加丰赡、学理更加稳固的对话诗学。这种对话诗学,在现阶段必然是比较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必然要以西方诗学的运用或参照作为前提,这样一来,如何评价西方诗学便成为了如何实现中国古代诗学之现代诠释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生成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革命的诠释,形成了一种的革命型诠释模式;这一革命型诠释模式有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与诠释,有过对它的直观理解,也有过对它的极为严重的弯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16.
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哲学层面考察中国诠释学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思维方式上,不能使用本体论思维,而应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沟通,在目的论上主张中国诠释学的道德归向。概言之,在中、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当代语境下构筑中国诠释学必须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诠释中国文本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第二,诠释中国文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由此可以导出,在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便会进一步认识到: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建立中国诠释学的可能性在于:在西方古典哲学本体论思维的启示下,解释出中国哲学文本的道德意义和实践途径。这是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所关注的,也是西方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包括犬儒学派所关注的,他们在仰观天象、凝望星空的时候都将目光伸向了比天空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作为一门在中国科学诠释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它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解释史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现代解释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解释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三种取向:学生知识经验积累的研究、学生良好语感养成的研究和建构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