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律至上是一种历史概念与文化传统,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法治的根本原则。法律所以至上在于良法本身实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中所蕴含的仙在之德。发挥德治的作用必须在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对传统德治进行改造,使其与法治相匹配,为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存在法律万能的倾向。但法律本身却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历史上一直推崇德治,主张法律虚无。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民间,德治仍有不能忽视和抹煞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既注重法治,也不可忽视德治,即实行法治和德治并重。  相似文献   

5.
能否积极地正确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取决于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深刻理解,以德治国内涵包括施仁政、重道德教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不是和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政治文明,德治是精神文明。必须把德治划定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之内,才不会造成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德治与法治各有其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因此具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德治国是目的,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手段,所以二者应当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6.
在实现治国方略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是我国长期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里的“德治”,不是与人治,法治直接对应的范畴,而是在法治方略中强调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德治是一种以道德规范约束行为的非正式的制度约束,然而,它在法治中却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实现了其经济基础,地位和作用等现代转型,我们在法治过程中,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开创国富民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则是二者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把法治和德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则是二者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把法治和德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历史和传统是无法割裂的,传统注定要对现实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完全摆脱与过去传统的联系。任何法治的构建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本源的法律文化是构建现代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尊重中国传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寻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容与对立,探讨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治的源头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透过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家治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难选择;德治还是法治?其原因在于两种治理方式各有利弊,实难取舍。本文认为,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要求德治与法治应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本文重点论述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为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寻求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本认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三代领导人,在治国方略上,都提出过许多重要思路,作过许多重要决策。他们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提出,要靠民主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但却未能解决民主制度化问题;邓小平提出,要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还是搞法律靠得住些”,从理论上补充、完善、丰富了毛泽东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它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国家的基本方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我党治国方略上的重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的治国方略到邓小平以法律制度为重点的治国方略,再到江泽民“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治国方略,在认识逻辑上正好完成了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治与现代法治是人类追求理想政治情态向现实政治动作兑现的探索与实践中两种主要的代表形态。从负载的价值理念层面上讲,两者发掘并论证了各自时代所需要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形态,由此也导致了迥异的社会效应。历史证明,传统德治具有极大虚伪性。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既是基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提出的重大治国方略,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合理因素的批判性继承,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搞清楚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及其启示,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掌握当代中国实施“以德治国”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法治和德治具有同源性即礼治。法治的凸现是商品经济与市民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治是在总结苏共教训和传统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提出的。法治精神是法治和德治的一个融汇点。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史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继承。德治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历史上治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检察权——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理论角度看——都不是法律监督权。若把检察权归结为法律监督权,不仅与现代宪政、法治理念相冲突,而且也不符合科学诉讼机制的构建原理;同时在实践中,由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造成了法律监督的盲区、检法冲突、破坏控审分离原则,影响裁判中立等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19.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就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法治与德治不可分。因为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我党治国方略的新突破;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明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