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等维度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上多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感知的就业单位的职位、地理位置和稳定性等工作特征满意度和职业匹配度、就业整体满意度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2)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展越好,较高的职业匹配度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根据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工作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适宜的职业岗位;(3)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贯彻落实力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2.
在以公立教育为主的国家,增加教育财政支出是增加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跨省就业规模较大的现实背景下,研究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贡献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省域不平衡,并呈现较强的以经济距离为权重矩阵的空间相关性;全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基于地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中部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正向促进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东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验证了省级教育财政支出促进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与跨省就业规模密切相关的研究假说。因此,为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省级政府除统筹扩大教育支出规模以外,还需要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工资定价机制,吸引人才到本地就业。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驱动因素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以此构建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驱动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科学制定就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对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状况进行了性别比较。研究内容包括流动比例、流动方向、流动收益、流动成本、流动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女性跨省流动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男性的流动率为50.8%,而女性的流动率为39.1%,比男性低11.7个百分点。第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跨省流动都显著增加了收入。第三,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都是显著影响跨省流动和收入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问题进行了统计和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跨省就业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求职费用总量相当,跨省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更多的帮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毕业生跨省就业的限制,增大了毕业生就业的成本,使得人力资本禀赋较高(如学业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并不一定配置到了起薪更高的位置,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了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对大学生跨省流动的频率、流向、成本、收益、流动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54.3%的毕业生为不动者,这些大学生在生源地就学和就业,没有任何流动;第二,东部沿海省份的大学生不动者比例更大,对于跨省流动的大学生,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内陆省份到东部沿海省份;第三,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包括社会资本在内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都是就业流动的显著影响因素;第五,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政策内容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文章通过对1949-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文本的挖掘,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变迁历经了政策孕育期、起步探索期、规范建设期和继承完善期四个阶段,遵循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基层人才需要的需求逻辑、主要发挥政府作用的推动逻辑和增强政策内容具体性的执行逻辑.虽历经多次变迁,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制定时筛选培养内容尚需进一步丰富,政策资源供给及宣传多方协同仍有提升空间,政策执行绩效监控评估尚需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文章提出优化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遴选标准与培养方案,倡导政、企、校、媒多方协同参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 目,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绩效监督评估机制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后进一步从毕业生个人、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对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学校的就业帮扶、家庭的资源支持促进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多方联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0.
动态     
高层 高职毕业生就业限制取消 2003年是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首届毕业高峰年,教育部等4部委为此于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省会以下城市取消进入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张昕)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量表法以200名地方性院校本科毕业生为被试研究就业、学业、恋爱情况、气质类型等因素和毕业生总体幸福感的关系。(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就业情况和学业情况这两个因素对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影响显著,其中就业情况的效应比学业情况显著;气质类型对地方性高校毕业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显著。(2)两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就业情况与气质类型两因素对地方性院校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效应均显著且相当。  相似文献   

12.
后危机时代境遇下,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选择上有着重新的审视。借鉴推拉理论和托达罗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湖南省20多所高校,结果发现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向:二线城市成为就业主力、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走高、家庭因素对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变大、兼顾区域经济发展意识增强等。基于此,提出完善就业机制,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多强调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影响,忽视或低估高校培养方式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自2006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模型,分析高职学校、院系和毕业生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培养方式改革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起薪的影响有着不同途径和效果:高职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方面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虽对就业概率影响不显著,但对作为就业质量标志的起薪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本文建议高职教育把培养方式变革作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社会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政策宣传、高校引导、社会舆论等.研究中以长沙学院2012-2014届毕业生为对象,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意愿中社会因素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政策宣传、社会舆论和就业压力均会对毕业生农村就业产生影响,但三者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政策宣传和就业压力为正向影响,且就业压力影响更大,而社会舆论呈负向影响.在长沙县和洪江市两地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宣传和社会舆论上,在经济越发达地区,社会舆论引导较好,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22年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包括应、往届毕业生)灵活就业调查数据,分析其灵活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研究发现,职业指导、政策支持、服务体系、社保健全和用工机制对于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均影响显著,提出要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个人能力,扩大社交圈;高校应当尊重大学生就业自主权,打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立法制度建设,强化社会保障;企业应当改进用工制度和实习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可分为职位因素和个人背景因素两大类。在职位因素中,解决档案户口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显著,培训教育可以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在个人背景因素中,毕业生的实习经历、院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为此,政府应建立公正、公开、可自由迁移的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岗位培训,高校应加大对相关群体的个性化指导,毕业生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大学生就业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择业观念、相关政策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管理等因素却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向中小企业。政府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同时应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以促进就业;中小企业需要转变人才观念,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学子们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革,在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向做出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代偿”政策旨在鼓励大学生投身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建设,大学生响应该政策的影响因素颇多.通过对Z大学2011届毕业生响应该政策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响应代偿政策赴中西部基层就业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毕业生响应该项政策与“期满后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服务范围、代偿额度、丰富的基层岗位”呈显著正相关,与“基层服务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基层岗位条件、家人支持与否、学生性别差异”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空间选择偏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而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省的经济腹地,吸引着大量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此就业;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生对地方区域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嘉应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在广东省内的分布呈现出趋于偏好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偏好直接就业等,同时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对这些偏好的影响。从而揭示了人才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平衡区域内的人才供给,达到区域内经济的和谐发展和人才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两个为主”政策的难以实施,与现行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流出地政府责任淡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流入地政府具备充足的政策资源,流入地利益相关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是实现“两个为主”政策的前提条件。在目前这两大条件还不充分具备的情况下,需要相关配套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非户籍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