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党的制度建设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结合邓小平同志强调新时期“着重从制度上建党”的理论,阐明注重制度建设问题,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并论述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从而指出,制度建党,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3.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moral meanings that young people attach to their aspirations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 Drawing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data with 29 young people from a sixth-form college in a disadvantaged area of East London, I show that aspiration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identities, and the making of inter-group boundaries. I argue that young people develop aspirations as part of a normatively evaluative narrative about who they are and the kind of person they hope to become. Focusing on moral meanings help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young peoples’ range of motivations for pursuing particular goals, and may help to explain why aspirations can remain high even in the absence of capitals, resources, or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4.
5.
6.
Step 9 of the Ten Steps of Mother-Friendly Care discourages nonreligious circumcision of the newborn. The rationale for compliance and systematic review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7.
著名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专家畅广元教授,1937年生,山西省临掎县人。1959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历任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校图书馆馆长、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外文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套副主席,陕西省影视学会常务理事,《小说评论》编委等。畅先生长期从事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西方文论的教学、研究和文学、影视评论工作,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勇于创新,教学深受学生好评,科研成果及著述甚丰,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文艺评论文章若干,出版专著12部,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较大影响。作为我校文艺学学位点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还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刊特约畅广元先生撰文谈治学之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9.
10.
边缘化:美国犹太人的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是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为犹太作家,他特别关注处于同化时期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生活在美国,但他们又有着犹太文化背景,所以,他们感到,他们既不是一个自信的美国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他们只能生活在双重文化的边缘体。  相似文献   

11.
诗史特征是梅村体的首要特征。比较全面地结合吴伟业文学观点,指出他所认识的“诗史”包含“诗与史通”、“史外传心之史”两层含义,在创作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事俱征实”和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相似文献   

12.
反讽:《尘埃落定》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尘埃落定》在语言、情节、人物、文体上都体现了反讽的巨大潜能和价值,是一部难得的反讽佳作。其突出之处在于用非常人(傻子)的眼光审视历史、描述历史,史诗所具有的官方化、理性化、情节化的叙事策略被个人化、情感化、意象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1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是国际社会目前已形成共识并极力倡导推动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表明,全纳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策略,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归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推进全纳教育将毫无疑问地促进全纳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制度保障,笔者认为,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供制度保障、形式保障、基础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完善与实施宪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5.
16.
17.
讨论了汉代前期商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商形成的两条途径,商业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官商与民争利,利用特权聚敛财富,不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政治腐败。  相似文献   

18.
诚信:企业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诚信不仅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企业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影响着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的企业、市场和社会,便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史同自然史一样,是有规律的.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物质完全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规律则是通过主体的自觉选择活动实现的.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哲学界有人论及,但尚无专文系统揭示社会规律的实现机制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