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先秦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巴文化和楚文化在长期共存过程中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新文化样式,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神秘而浪漫和悲剧精神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巴楚关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巴人活动的地域十分广阔;现今湘、鄂、川、黔四省边界聚居之土家族,确系巴人后裔。巴、楚相邻,为时甚久,其交往区域大都在汉水中下游。巴与楚,虽时有战争,但和好之时为多,因此,彼此间有着深刻而巨大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三峡地区是巴文化、楚文化交汇之地,歌舞兴盛。巴楚文化与三峡歌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巴楚文化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巴楚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巴楚文化逐渐交流、融合形成的,巴楚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巴、楚之间长期以来的人群往来和族群迁徙。  相似文献   

4.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5.
巴楚文化是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汇融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巴楚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影响着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创作.这些诗歌不但体现了巴楚文化的山水、风俗特征,而且传扬了巴楚文化的民族精神,继承了巴楚文化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古民族众多,而西南地区的民族尤多,这一状况至今没有改变。西南的地域化研究,更是与民族问题研究分不开。前两期专栏中发表的张正明和蔡靖泉的章,虽然属于地域化研究的范畴,实际上主要论述的是民族问题。这期专栏中的李绍明《夜郎与巴蜀相关民族的族属问题》一,又主要考述了与巴、蜀民族有密切关系的夜郎的族属。  相似文献   

7.
打望山城     
从战国中期,巴国将军用自己的头颅捍卫国家的尊严,到长江三峡岸边石头上,世代纤夫的纤绳勒磨出的深深槽沟,古代的巴国,今天的重庆,他们在奋进中雕刻着历史,创造着辉煌。  相似文献   

8.
西周礼乐文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经过了巫术和宗教阶段以后出现的,体现着人理性精神的化形态,是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礼乐化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其中,礼是规范当时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乐则是礼的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礼乐并重,为社会角色提供了完整和自律规范,这是礼乐化的主要特色,礼乐化的社会基础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同时,礼乐化也是为这种社会制度服务的。礼乐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上方面。第一,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达到理性化水平的具体形态,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二,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继承了其基本精神,从而为中国化基本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杰 《邯郸学院学报》2008,18(1):110-111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是因为先秦即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海岱之间这块古老、肥沃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大的诸侯国,一曰齐,一曰鲁。齐建都临淄。鲁建都曲阜。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山东分别以临淄和曲阜为中心,形成了两个文化系统,即齐文化和鲁文化。作为先秦霞要地域文化之一的齐文化首先是齐国历代圣贤及广大民众务实性的产物。其次,务实也是齐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巴人、巴国与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人是诞生并聚居于巴地的原住民,可能是因为其中较大一支的图腾是龙蛇而得名;巴国主要是白虎巴人创立的古国与方国,重庆曾经是巴人方国的都城;巴文化是巴人在自身的民族繁衍、发祥的历史进程中,在巴地高山大川的自然基础上,创立并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既是一种山地文化,又是古代巴人及其巴属领地进步和开发状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滇和巴蜀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中原汉族很早就有着自然的交流.然而,战国秦汉时期两者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论述滇和巴蜀之汉化过程,并分析两者汉化不同特点之原因.  相似文献   

12.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 ,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 ,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13.
涪陵是巴枳文化的重要地域。春秋战国以后,巴人西迁枳地,积极进行政权建设、经济开发和文化创造,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卓有特色的、绚丽多彩的巴枳文化,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对之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南阳汉画是汉代流行在南阳地区贵族、地主、商人阶层间的一种墓葬装饰艺术,是南阳本地传统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楚、巴蜀、中原文化等长期融合的结晶。汉画"牛虎戏"图像充分体现了这种交融:牛作为辟邪神兽映射出南阳地方文化因素,白虎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巴文化因素,熊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楚文化因素。文化交融是南阳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南阳的地理位置、人口的流动性以及发达的商贸经济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基础,正是这种交融促成了南阳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相似文献   

16.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史载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到战国秦汉年间,皋陶文化逐渐形成.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皋陶的身份经历了华夏英雄祖先之一、儒家化及神化的演变.此间,主要生活于皖西境内的群舒,曾十分活跃,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曾形成一定的影响.战国晚期,楚都寿春18年,寿春成为晚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寿县被认为是楚文化考古研究的起点,寿县境内发现的楚国晚期铜器,是最早被认识和受到注目的出土楚器.  相似文献   

18.
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属于古蜀文化杜宇时代,应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鱼凫的含义为古代水居民族图腾,古蜀鱼凫王的传说早于杜宇时代,在川东有遗迹可考,与三星堆文化无涉;杜宇族系古代西南地区民族,其文化起源与西亚有关,三星堆文明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因不被巴文化容忍终至绝迹;巴文化因吸收秦、楚文化而成为古蜀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吴楚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史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东夷部族已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苗蛮、百越部族有所交往。中原地区的庙地沟类型文化已至于汉水中游,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器已经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建都中原的商王朝的影响已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周王朝也向这一地区发展势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大都是在不断地吸取中原的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及至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吴、越也北上争霸中原,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又互相吸收和影响。战国时期楚国和中原地区通过战争和政治交往,加速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鱼凫王朝是古蜀最早的三大王朝中的最后一个。从诸多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温江应当是鱼凫文化的重要立足点。鱼凫王朝历时500年以上,最后被迫举族迁移,其路线大致是从温江中的都邑出发,沿岷江南下,到达川南;再顺长江东去,直至鄂西。而后的仙道文化和治水文化在温江都可作为鱼凫文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