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加强古籍利用的角度探索了数字时代古籍目录学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了古籍目录学的研究动态和国内外中文古籍目录的建设情况,然后分析了当前古籍目录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数字时代古籍目录学的发展重点,最后对数字时代古籍目录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白老,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和图书馆界许多专家不同,您的研究领域涵盖佛学、敦煌学、目录学等学科范围,这使得包括我在内的业界同仁在敬仰您的同时,很想了解您的求学经历和治学生涯。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家庭和您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3.
西方目录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目录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针对西方目录学的研究不足,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访问西方各目录学协会网站的基础上,对西方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做了一番调查.以列举目录学和分析目录学为分支的西方目录学在新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列举目录学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世界书目控制和网络书目控制的研究,分析目录学则在各国目录学协会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光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普遍用于分析目录学的研究.借鉴西方目录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要继续加强古典目录学和网络书目控制的研究,重视现代技术在目录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寻求一定的学术资助,以促进我国目录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当代目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志明 《中国索引》2008,6(2):10-14
本文分析了当代目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渗透、加强应用性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变革研究方法、提高网络目录学技术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著述的基础上,从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应用分支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国外目录学研究等方面阐述新千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的现状.指出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网络目录学和数字目录学的提出有力地推动我国目录学科学研究和目录工作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出版学基础理论本刊特约记者 :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都是研究图书的 ,但是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 ,请问您是如何从图书馆学转变为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呢 ?您认为在当代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还具有哪些联系 ?罗紫初教授 :说起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早期的编辑出版学就是目录学。因为各种对于图书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书目上 ,通过这个来进行图书文本的观察与研究。当时我学习的是图书馆学 ,接触的也就是目录学的很多研究的历史和方法。当图书馆学系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留校任教 ,在编辑《图书情报杂志》的过程中 ,逐步接触…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生编纂了数量众多的目录,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信息;鲁迅的目录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有关鲁迅目录学成就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试论乔好勤目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田 《图书馆论坛》2008,28(2):97-100
从目录学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专科目录学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四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当代目录学家乔好勤的目录学思想和目录工作成就,指出乔好勤注重目录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目录学史研究方法的创新,注重目录学致用性的实践,为我国当代目录学研究和目录工作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国外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外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旨在加强对国外中国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推动中国民族文献目录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数字目录学研究内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目录学是传统目录学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网络赋予了目录学新的内容:数字资源系统的目录学研究、数字参考咨询的目录学研究和数字化学习指导的目录学研究[1]。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中国近代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姚名达的生平,他系统整理我国古代目录学遗产,开展目录学前瞻性研究,在目录学定义、功用、内容以及目录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创建性的见解;其所著《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目录学年表》集中体现其目录学思想与成就。  相似文献   

12.
抗战中殉国的姚名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目录学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目录学的研究,著述颇丰,计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目录学年表》等。姚名达的上述著作,对当时与后世的目录学有着重要影响。关于这一点,乔好勤同志曾指出,在同时代的同类著作中,“影响较大,成就卓著者当推姚名达《目录学》(1933)和《中国目录学史》(1936)等”姚名达于1928年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研究目录学。他不但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目录学理论、中国目录学史和目录学史上杰出的目录学家及重要书目著作,而且十分注重现代目录学的研究。“他研究了分类法、编目法、标题法、检字法,倡导卡片目录的应用和标题目录的试验等等。对于西方目录学理  相似文献   

13.
刊首语     
我国目录学研究历史悠久,无论是古典目录学还是当代目录学,都曾有过辉煌和繁荣时期。从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到近代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系统化,特别是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目录学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世纪的即将到来,目录学如何走向下一世纪,目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如何,新时期目录学将有怎样的学科地位和社会价值等问题,已成为目录学界关注的焦点。《90年代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述评》一文,对90年代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评述,同时对目录学研究主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录学对象决定目录学内容,“目录学对象问题是研究目录学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所以,在目录学对象尚无定论之前,目录学界不会停止对它的研究。本文想就目录学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活动问题作出综述。一、简略的回顾及诸说浅析历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目录学界对目录学对象问题时有研究。尤其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约1959——1964年),有关的学术论文出现不少,北大、武大图书馆学系还特就此问题召开过讨论会。“文革”期间,学术研究的停滞使得目录学对象的研究趋于零。而自1980年至今,研究目录学对象的气氛又渐浓起来。曾先后出现目录学成象的“图书说”、“目录说”、“图书与目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目录学研究的两次高潮及其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贺修铭 《图书馆》1994,(5):14-17
中国20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分别形成了目录学研究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形成的契机是缘于对西方目录学的评价,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古代目录学的总结、对目录学定义对象的探讨、目录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第二次高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目录学和目录学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目录学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重视对书目情报工作和目录学应用研究等。通过两次高潮,中国目录学总结了传统,吸收了西方目录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阐述了衍生于文献目录学的数字目录学建立的意义,分析了数字目录学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数字目录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数字资源系统的目录学研究、数字参考咨询的目录学研究和数字化学习指导的目录学研究,并提出了21世纪数字目录学建设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7.
尽管当前国内在目录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从理论体系的视角出发,对目录学理论进行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探索、总结的领域。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目录学范围大大扩展,目录学基础性理论问题急需客观分析和研究。该文着眼于对国内外目录学理论体系研究现状进行理性审视,并结合目录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对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的目录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90年代的目录学研究 ,在基础理论、目录学方法、分支学科、目录学史、国外目录学 ,以及书目情报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 ,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不足之处 ,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对目录学新研究领域开发不广 ,对目录学史的研究过热和缺乏研究方法 ,等等。新世纪目录学研究的趋势是向分化与综合、整体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2 7。  相似文献   

19.
关于目录学研究的一些想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洪元 《图书馆》1999,(1):9-12
本文从目录学研究现状出发,针对目录学理论研究、传统目录学研究、专科目录学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是中国目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