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2003年第1期《中国编辑》中《寻找莫理循》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莫理循是谁了,他是被历史湮没的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传记《北京的莫理循》也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来新夏 《历史档案》2005,(2):136-136,F003
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在清末民初曾以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和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身份,居留中国达20余年。他亲身考察和参与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很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但是以往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很够,评论也并不很好,认为他是一个在中国从事刺探中国政界消息的外国记者,甚至于更有人把他归入“帝国主义分子”一类中去。我对莫理循的了解并不很多,  相似文献   

3.
窦坤 《历史档案》2006,(3):127-129
1949年以前,王府井大街曾经被使馆界和来华外国人称为莫理循大街,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一个叫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曾经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居住过。他从1897年至1912年在中国做了16年的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而且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记者。民国初期,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这个名字,早已为许多中国人知晓了,由于他用化学胶水剥离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美片断,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探险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但他1923年7月至1924年4月从北京取道洛阳、酉安、兰州到敦煌剥离壁画的详细情形,除了少数专门研究华尔纳收集品的学者之外,并不为人所知。 与西方各国相比,美国的中亚考古探险活动起步较晚,因此,当1923年华尔纳第一次组织福格艺术搏物馆中国考察队去中国西北考察时,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西北的美术品上,而那里的美术遗物主要是壁画。华尔纳瞄准了敦煌壁画,并且在考察前就决心为美国带回一  相似文献   

5.
张威 《国际新闻界》2012,(1):106-114
乔治·莫理循是上世纪初来华的著名西方记者之一。身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莫理循不仅使该报在世界同行中独树一帜,他作为中华民国总统顾问的经历也令一批西方记者起而效仿。历史学家多肯定莫理循的辉煌业绩,但对其隐秘世界的发掘则颇显薄弱。本文根据大量史料披露1899年-1911年间莫理循与其中文助手白克豪斯、同行濮兰德之间的长达十年的纠葛争斗,以期从多个侧面展示莫理循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The Long Old Road in China)是华尔纳第一次率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敦煌之行的考察游记,原书于1926年在纽约出版.华尔纳1923年7月至1924年4月间的第一次敦煌之行,由于用化学胶水盗揭莫高窟精美壁画而成为"外国探险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当他1925年2月至6月再次率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返回中国进行第二次考察时,这位浑身牛仔装束的美国人已经成了西北各地严加防范的对象.北京大学特派陈万里教授跟随华尔纳的考察队一同前往.陈万里先生将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题为《西行日记》,作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实地调查报告,于1926年由北京朴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这个名字 ,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与中国文物灾难性的破坏联系在一起的。1923至1924年间 ,华尔纳组织了第一次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 ,由于在这次考察中 ,华尔纳用化学胶水揭取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美片断 ,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人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华尔纳从敦煌剥移的壁画 ,在当时被认为中国境外仅有的唐代壁画的标本 ,这就使华尔纳将美国哈佛大学今后研究与考察的重点定在了敦煌。于是 ,当华尔纳1924年返回美国后不久 ,便又组织了第二次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 ,目的是 ,对敦煌…  相似文献   

8.
陈冰 《国际新闻界》2013,(2):156-164
1912年8月,《泰晤士报》驻京著名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Morrison)辞去记者之职,接受袁世凯的聘书成为其领导的北京政府顾问。对于莫理循为何从无冕之王转而涉足政坛的原因,学界鲜有探讨。有学者认为莫理循辞职的主要原因是迫于财务上的压力,同时兼有其他复杂原因,但对此并无详述。本文认为,莫理循放弃新闻职业从政的原因既有他渴望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性格内因,也有当时他所处情境的各方面外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自身性格和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两个因素之外,造成莫理循辞职的外在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1、和袁世凯交好。2、和报社上司长期不和。3、对记者职业感到倦怠。4、疾病缠身、经济窘迫、即将成家。  相似文献   

9.
"莫理循文库"是中国近代史上搜集西方各国有关中国出版物的最为完备的图书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莫理循文库"在上个世纪初流失到了日本,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是我多年前和一位同事翻译的一部西部考察游记,作者是美国人兰登·华尔纳。兰登·华尔纳在中国最出名的事,就是曾两次带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到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和挖掘。第一次考察是1923年7月至1924年4月间,华尔纳用化学胶水揭去了十几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美片断,并贿赂王道士,携走唐代  相似文献   

11.
邓明 《档案》2008,(4):33-35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于1910年自北京取道洛阳、西安,经过兰州,考察河西、新疆,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清末西北社会、名胜、生态环境的形象资料。之所以说弥足珍贵,这是因为,近百年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使照片中的绝大部分事物早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2.
《历史档案》2006,(1):102-102
本刊讯 由沈嘉蔚编撰、窭坤等译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一书,近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莫理循》,[澳]西里尔·珀尔著,窦坤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窦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之后,鬼子来了,商人来了,传教士来了,记者也来了……而其中这些来华的外国记者,既是近代中国历史现场的目击者,也是近代中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留下的  相似文献   

14.
英国人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旅居中国多年,在华期间他搜集了大量与中国和东亚地区相关的中、西文书籍资料,其中不乏珍品。他的藏书在当时颇有名气,曾为许多中外学者提供服务。同时莫理循利用他的藏书结交了许多中外政府官员,以便其搜集新闻情报,为他带来了名誉和利益。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藏书没能够留在中国,而是被日本买去,成为东洋文库的核心部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个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寻找莫理循     
1997年,我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中国书展。其间,应邀参加了一次留学生的聚会,听到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莫理循”这个名字,好像是挖掘了一座神秘的宝库。  相似文献   

16.
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日本岩崎家庭当年"购买"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文化掠夺行为.我国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手续收回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  相似文献   

17.
《塞上行》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中的一部。是作者继《中国的西北角》后,于一九三六年冬至一九三七年春所写通讯和文章的结集。除去前面三篇短文,都是在当年晋绥陕甘各省考察的“行纪”,其中《忆西蒙》占去大量篇幅,而在当时影响最大的首推《陕北之行》和《西北近影》两组文章。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周恩来同志在西安第一次见到范长江同志的时候就说:“我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世界旧邮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但是也非常喜欢藏书票,到目前为止,我只有两枚六十年前的日本藏书票.去年我有幸用拙著一部换来了一张北洋政府袁世凯大总统的政治顾问澳大利亚人乔治·莫理循的藏书票,心里确实开心极了.  相似文献   

19.
在范长江逝世20周年的时候,《范长江新闻文集》和《范长江传》两部书出版了。9月21日,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在全国记协会议室召开了这两部书的出版发行座谈会。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记者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人。他20多岁时就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为题的大量通讯闻名全国。他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当时神秘的西北的黑暗和危机,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后来他在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中担任过重要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今生有缘     
认识《新闻爱好者》已经有六年时间了,1989年我还在西北某部政治处当文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她,从此便爱不释手,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成了我最忠实的伴侣,厚厚的一大撂,随我转战南北,历尽艰辛,我把她从西北部队带回到南方老家,又从南方带到东北。几年来,我从《新闻爱好者》中收集了大量的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