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美国电视剧《波士顿法律》中五场民事审判案的视频录音的转写语料为基础,对庭审话语互动中一方"打断"另一方的类型和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进而从批评话语分析这一理论视角,对庭审话语互动中话语权的分配进行了剖析。由于在庭审"问—答"互动过程中,参与者会在潜意识中体验各自的角色定位,继而形成了以法官、律师为代表的话语强势方和以原告、被告、证人为主的话语弱势方。尽管弱势方偶尔可运用打断模式进行反控制与反干预,但强势方往往依其职权而采用不同的打断模式以控制后者的话轮,从而凸显话语各方话语权的不对等,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性。本文拟为庭审参与者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法律工作者的出庭能力和司法审判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美国电视剧《波士顿法律》中五场民事审判案的视频录音的转写语料为基础,对庭审话语互动中一方“打断”另一方的类型和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进而从批评话语分析这一理论视角,对庭审话语互动中话语权的分配进行了剖析.由于在庭审“问—答”互动过程中,参与者会在潜意识中体验各自的角色定位,继而形成了以法官、律师为代表的话语强势方和以原告、被告、证人为主的话语弱势方.尽管弱势方偶尔可运用打断模式进行反控制与反干预,但强势方往往依其职权而采用不同的打断模式以控制后者的话轮,从而凸显话语各方话语权的不对等,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性.本文拟为庭审参与者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法律工作者的出庭能力和司法审判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法庭会话是一个语言博弈的动态过程,法庭话语标记语all right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载体,体现了庭审参与者之间的语言博弈,具有肯定、重述、话轮转换、打断和缓和面子威胁的元语用功能.而且,不同庭审参与人对这五种元语用功能的使用侧重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出话语人的法庭角色和会话目的不同以及机构权力分配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文本描述了消极语用距离的定义和特征,基于真实的庭审话语语料,重点分析了目的冲突双方——公诉人和被告方之间的消极语用距离关系及其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公诉人常常采取的消极语用距离话语策略主要包括:有罪预设、反驳、打断、否认、责问、再阐述、交代罪行等;被告律师的消极语用距离话语策略主要有反对、再阐述、对比、打断等;被告的消极语用距离话语策略有:弱化、模糊限制语、否认、修正、污秽语言、答非所问、重复、拖延时间等。最后提出了“有理”“有利”“有节”“有礼”的庭审四原则。  相似文献   

5.
崔向琴 《英语广场》2023,(18):40-43
词汇复现是语篇建构中常用的衔接手段,较少有研究关注庭审互动话语中的词汇复现。研究语料转写自CCTV-12《庭审现场》栏目2017年11月11日播出的刑事庭审《偷婴儿的保安》,统计发现,庭审参与者在互动话语中使用的词汇复现次数最多;在4种复现手段中,重复是中国刑事庭审中最常用的一种复现手段。刑事庭审中原词重复的衔接功能主要是核实特定信息,近义词复现的衔接功能主要是强调特定信息,上下义词和概括词复现的衔接功能主要是确定具体信息。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也是法律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法律中是表征、阐释法律现象的理论工具。而在庭审话语环节中,隐喻不仅具有认知功能、解释功能、分析功能等,其还具有传递功能、指引功能、强化功能和微词曲笔功能。结合中英庭审话语语料,对这四项功能进行了具体的认知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7.
日常会话中打断正在说话人而获得话语机会的现象非常普遍,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伟斯特(West)和日默曼(Zimmerman,1977)认为打断是对说话人话语内在结构的深层侵扰和当前说话人句法界限的侵入。国内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有研究者涉及打断现象,但是直到现在,能查阅到的关于打断现象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  相似文献   

8.
在礼貌原则的框架下,以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刘欣和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主播翠西·里根就中美贸易等相关议题进行的一场“跨洋对话”为语料,分析该对话中言语打断现象的分类及其功能,认为不是所有的打断都是不礼貌的,打断是否礼貌跟打断的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联,但礼貌原则能指导打断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9.
庭审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实践活动,其话语具有独特性,区别于一般的日常会话。庭审过程中,审判长承担着组织、协调及控制庭审有序合法进行的重要使命。因此,对审判长的庭审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人际功能和评价系统两个层面考察中国民事法庭中审判长话语的人际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陆刑事庭审的语境中,法官(尤其是审判长)是掌握最多话语权的人。在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参与了法官对庭审的控制,话语权力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存在与法官分权的现象。文章通过对中国大陆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分权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其角色对庭审语境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的影响,探讨其角色定位的历史和体制的樊篱,揭示法庭口译员所客观面临的语言、法律和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1.
会话中打断现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打断现象是会话中的一种自然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交际者试图控制话轮的意图。打断现象是话轮转换原则的一种特殊体现,同时也是语言和社会行为的具体形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会话模式和打断现象的运行模式,指出了会话模式在解释打断现象时的不足,并用打断现象的运行模式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会话中打断现象的向上、向下以及向前的三种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对打断这种突破常规的话语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功能上的分析。认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话轮转换形式,它符合语用的“目的原则”,妥恰的打断是一种话语策略及手段,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打断对成就其语言传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言语分析研究的典型问题之一。以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来源,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描绘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发展形式和结束形式,同时对林黛玉的冲突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并归纳冲突性话语在言语交际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庭审语言的研究,分析庭审中信息处理的重要策略之一--语言转述现象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相应语用功能,并尝试对口语中语言转述现象的模型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张屏 《海外英语》2012,(3):272-273
话语标记语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当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介绍了话语标记语的特点;以关联理论为切入点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人际互动功能、语用平衡功能以及语篇建构功能;从而总结出话语标记语在人际交往、语篇组织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倩 《华章》2007,(11):199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可以造成交际上的严重障碍,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本文从歧义的积极功能出发,从话语层面来探讨歧义在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指示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描写话语成分对文化语境特征的指示性是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承载了文化语用指示功能的动词被称为文化指示动词。话语文化语境包罗万象,可细分为文化事实层、文化规约层及文化设定层。这样分类可使动词指示性在文化语用分析中更具操作性,成为解释话语中动词对文化语境特征参数指示性的理据及参照点。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存在差异,本文以电视访谈节目《艾伦秀》和《非常静距离》为材料,从会话打断的角度切入,研究中美两个国家,不同谈话节目的会话打断,试图分析中美两国不同的面子需求。研究表明,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对于面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应该予以重视和尊重,以避免文化交流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曲解是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过去的研究侧重于触发曲解的话语因素、运行机制及其语用功能。然而,话语因素只是给曲解提供了可能性,运行机制阐释的是曲解的运作方式,语用功能论述了曲解产生的效果。这些都没有涉及到曲解的心理根源。作者在总结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和心理的角度论述了曲解策略产生的心理机制,揭示了产生曲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刑事诉讼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本措施。但目前我国刑事审判中却普遍存在着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本文从立法、司法及证人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