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方位词"上"和"ON"之间有许多相同用法,但其区别也是显然的。它们表空间感念时既可表示在一维的线上,也可表示在二维的面上,不同的是"ON"含有"附着"的必要要素,而"上"表达的事物与参照物并不一定是接触的。表示空间隐喻时间概念时,它们的用法十分相似,既可表示时间段也可表示时间点。表示时间以外的隐喻意义时,"上"负载着源远流长的汉文化,能表达丰富的与社会地位有关或状态的词语。"ON"一般不具备此类用法。"ON"的时间以外隐喻意义往往由"上面"引申为"方面"等。  相似文献   
2.
曾艳山 《文教资料》2006,(29):152-153
目前,“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存在着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把“非言辞性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与“非语言(non-linguistic)”混为一谈;一是“非语言交际”和语用学研究各自为政。本文认为①我们之所谓“非语言交际”应称之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为宜,②非言辞性语言的语用研究意义重大。nonverbalcommunication宜译为“非言辞性语言交际”,“非语言(nonlinguistic)”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曲解是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过去的研究侧重于触发曲解的话语因素、运行机制及其语用功能。然而,话语因素只是给曲解提供了可能性,运行机制阐释的是曲解的运作方式,语用功能论述了曲解产生的效果。这些都没有涉及到曲解的心理根源。作者在总结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和心理的角度论述了曲解策略产生的心理机制,揭示了产生曲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A good beginning grasps the audience’s attention,arouses their interest,and presents the gist of your speech,while a good ending reinforces your stance,creates a sense of completeness and leaves the listeners space for further thinking.  相似文献   
5.
"语用曲解"术语的命名经历了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表明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包容研究的跨学科性;与"误解"廓清了关系;强调了交际过程中"人"的认知、互动作用;把被"刻意曲解"排除在外的曲解现象重新纳入研究的范围;理性的看待曲解的功能,重视曲解策略使用的限制条件,挖掘使用不当的补救手段;挖掘触发该策略使用的心理根源和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语域理论对刻意曲解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简称DMI)是人们为了达到自己某种交际目的而故意歪曲理解他人话语的一种语用策略。本文引入语域理论来分析DMI。我们认为(1)语域对DMI有很大的制约作用;(2)通过语域的优选能对不适当的刻意曲解能进行修补;(3)语域理论对区分误解和刻意曲解有特殊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索了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论述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成人英语学习者(如参加各种函授班、自考班、学位班、短训班、出国留学人员培训班等的学习者)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在主观与客观方面存在着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针对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应该采用适合成年教育的英语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成人英语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讨了成年英语学习者(本文中主要指参加各种函授班、自考班、学位班、短训班、出国留学人员培训班、夜大等学习的学习者)的特点,分析了他们英语学习在智力上、非智力上;主观上、客观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继而提出了若干适合成年人教育的英语教学策略和方法,对成年人英语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因为概念称谓和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将同一关联认知结构中的A、B两个相关联概念赋予相同的符号,这一规律称为关联律。它也是概念称谓、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一个普遍规律。关联律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的关联认知,源于交际需求和特征命名法。它可用于解释概念称谓、修辞手法和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