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翁洁 《海外英语》2022,(11):44-46+57
该文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青春之歌》及其英译文为例,通过考查英译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和搭配等情况,探讨具体语境中情态动词对于身份和形象建构所起的作用。情态动词及其英译折射出交际者的关系、情感、态度等人际意义。翻译话语中必须精准有效地使用情态动词以建构形象、反映时代精神,把读者吸引到文本中去。  相似文献   

2.
高中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要义在于五类中国故事和三条讲好路径。通过对三个版本现行主流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故事的讲述主题、方式、主体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高中英语教材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策略在于:合理分配元主题,全面细化子主题,设计好全面丰富的主题类型;以多语篇多模态的显性呈现为主,以隐性呈现丰富讲述途径,处理好显隐结合的呈现方式;坚持中国主体性,重视多元参与性,选择好多元立体的讲述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关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于推进海外统战工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引领海外中共学研究、促进政党外交具有重要意义。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要突出讲好新时代故事,重点在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同时,要将“讲故事”和“说道理”“塑形象”有机结合,讲好新时代故事背后的观念体系,最终是要在国际社会塑造新时代党的形象。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核心话语、构建协同格局、完善传播平台等实践路径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责任担当,彰显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应聚焦塑造主体、深化内容、拓展视域和创新形式,四维向度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其中,塑造主体是关键,深化内容是核心,拓展视域是基础,创新形式是保障。  相似文献   

5.
袁微 《外国语文》2023,(1):112-122
中国减贫话语的英译是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智慧全球共享的前提。象似修辞翻译是运用语言象似性作为象征资源增进国际受众理解、互动与认同的交际行为,翻译时对象征资源进行有效保留和创造性重塑才能再现原文蕴含的劝导、理解、合作的修辞动机。通过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的分析发现:对于顺序象似修辞的英译,要确保逻辑顺序与原文的逻辑顺序象似一致,必要时进行语法和结构调整;对于数量象似修辞的英译,在确保原文语符数量再现的同时,进行同义词替换或句型转换以避免僵硬的重复;对于距离象似修辞的英译,首先尝试直接再现原文语符的距离象似性,再根据修辞动机和受众心理对原文的距离象似修辞进行创造性再现与重构。中国减贫话语句法象似修辞的翻译强调译文对原文语符象似的灵活再现,注重对原文修辞力和感染力的重构,重视对翻译受众的关照与考量,引发国际受众情感共鸣,达到理解、认同、合作的翻译目标。句法象似修辞视角下的中国减贫话语英译研究为讲好中国减贫故事、彰显国家话语自信和构建国家形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一步,已经成为国内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坚持从故事内容、话语体系、讲述方式三个路径入手讲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感染力和认同度,让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歌曲《We Are the World》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物性过程、人称代词、语气系统和情态动词的选择运用对于表现语篇主题、反映作者情感和达到语篇目的等方面有特殊的意义.歌曲正是通过以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小句为主,采用第一人称复数,运用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成功地向听众呈现了非洲儿童的悲惨境地,表达了对听众的期待和号召,赢得了听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时代,媒介话语由意涵丰富的符号群组所建构,地域形象、价值、精神多维度贯穿于媒介话语搭建的意义空间中,具有发挥情感认同、共塑交互模式的作用。本研究以媒介文本对“甘肃故事”的话语叙事为分析基点,将其视为媒介构筑民族记忆的实践过程,从整体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甘肃故事”话语建构的情感型框架、实践型框架和区域型框架“三维大类”以及嵌入其中的“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社会建设的“奠基者”、脱贫攻坚的“奋进者”等“七维小类”框架。跳脱出故事叙事理论,检视故事传播中面临的错位、缺位的挑战,尝试为甘肃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搭建理论支撑和实践通道。  相似文献   

9.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而且在各种场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当今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习近平讲故事,其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内涵丰富有吸引力、情境贴切有亲和力、底蕴深厚有说服力,堪称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典范,既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资源,也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践行中国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0.
"讲好中国故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具有增强教学话语时代性、提升课程教学吸引力、强化思政课程影响力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偏重宏大叙事、强调教师主体、倚重课堂教学、缺乏叙事能力等现实阻碍。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通过转化叙事角度、丰富讲授主体、结合实践教学、提升叙事能力等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带动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构建有效路径,从而切实提高思政教学及全面育人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话语实践与身份建构具有交互关系,身份的建构也是创设语境的过程,教师语用身份主要通过教师话语体现出来。少先队辅导员作为教师类别中的一员,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开展身份研究,对于其讲好“儿童化”政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文基于语用身份论,选取“全国少先队辅导员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少先队活动课作为研究语料,探讨少先队辅导员的语用身份及其建构策略,从中寻求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全球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的成就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是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对外讲好中国脱贫故事,需要重新认识中国脱贫故事的内涵与意义,进而探索中国脱贫故事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其中,中国脱贫故事的知识生产是基础,语言转换是关键,共情传播是向导。系统梳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共三卷)中脱贫话语建构、翻译与传播的特征发现,三重向度互为关联,共同作用于中国脱贫故事对外传播的全过程,有利于提升中国脱贫故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和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意义的探究,分析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进行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美国自然主义作家亨利·梭罗的散文作品《瓦尔登湖》以热爱自然的情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及研究意义。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及物性系统对《瓦尔登湖》中关于动物的话语进行生态分析,以探讨作品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发现,梭罗主要运用及物性系统下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以及行为过程构建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传递了积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关于话语权和三种话语形式的论述值得我们重点研究和学习。话语领导权是话语的旨归,三种话语形式分别是中国化话语、调查研究话语、群众话语。新时代我们研究延安时期毛泽东对话语权的科学释义与智慧理解,既帮助我们理解与把握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实质、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等,又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话语的作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还启发我们一定要注重利用好新的话语工具、话语方式,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由于缺乏有效的话语通融,"中国之治"的宣传话语有时还处于被曲解、被轻视,甚至被贬低的境遇。为从理论上彻底讲清楚中国制度优势,学界要推动"中国之治"宣传的理论创新。首先,构建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新闻媒体加大"中国之治"的舆论引导,打造全媒体宣传格局,推动"中国之治"的国内宣传话语创新;其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解决"失语""挨骂"等问题,用"故事"融通"中国梦"和"世界梦",建构国际话语权;最后,批判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完善"中国之治"体系,把有益的经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7.
协作意义建构是CSCL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话语的视角探讨了话语与协作意义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运用话语分析来研究协作意义建构过程的思想;接着以一个CSCL环境下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分析和界定了小组协作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话语类型和功能;最后选取一个小组话语互动的片段,详细分析了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研究表明运用话语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性问题,话语权问题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灵魂在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水平;着力点在于熟练运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具有两个维度的内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创造性、主动性,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立足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则主要强调通过不断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和学术话语,破除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失语""妄语"和"话语依赖"等问题,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对新时期教育对象的特点,从"以立为本""联系实际""虚实结合"和"不忘本来"四个向度出发,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原创性",提升话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成效。  相似文献   

20.
潘艳艳 《外国语文》2023,(1):102-111
国家安全话语研究服务于国家安全治理,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如何用话语来建构、维系、增强、消解、转化并利用安全问题来影响人们对安全的感知以及所采取的应对行为。国家安全话语研究的范畴和边界取决于国家安全问题,要基于新的国家一级学科——国家安全学进行研究,其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家安全学所涵盖的众多领域和话语分析的工具性决定了国家安全话语研究必须采取多视角、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国家话语研究旨在以非强制方式来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问题,通过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来培养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凝聚人民共识和力量,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从而消除安全威胁,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国家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