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浩文是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最富盛名的翻译家,近年来其翻译观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对他的翻译观进行解读,期望能为葛浩文翻译观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并对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水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近年来,葛浩文翻译了诸多中国现当代小说。莫言的《红高粱》获得了诺贝尔奖。葛浩文优秀的翻译对其获奖有功不可没的功劳。本文通过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忠实、背叛、重写及跨文化交流活动来研究他所翻译的《红高粱》是否忠实于原作及其被广大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6.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晓琴 《英语广场》2020,(23):20-22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际文坛对其小说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国内对于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葛浩文。国内学者对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更多在其翻译语言等方面。本文对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的策略进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8.
冯亮 《考试周刊》2011,(91):28-29
葛浩文是当代中国的首席翻译家,葛先生热爱翻译,对待翻译态度慎重,通过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译学见解,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0.
马琛琛 《英语广场》2023,(20):33-36
莫言于199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国》是一部拥有丰富隐喻的文学作品,但对于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基于概念隐喻视角,对《酒国》葛浩文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现象和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在处理本体隐喻时,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译为相同的隐喻,但当本体隐喻涉及有关动物的负面概念时,译者大多将其译为非隐喻;在处理方位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成非隐喻形式的翻译策略;在处理结构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译为相同隐喻和不同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于鑫宇 《英语广场》2024,(10):19-23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与诗性原则--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众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诗学,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除了受到个人诗学影响外,还受到主流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诗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选材、翻译方法与翻译作品的宣传等方面,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文学的翻译者。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内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功当中不可忽视的是译者葛浩文的翻译。前景化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思潮,与图形背景理论中的突显性原则相似。Leech提出了语言常规中的偏离,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生死疲劳》是葛浩文的翻译代表作之一,前景化现象表现在译者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手法上。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小说。该文拟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杂合概念并结合例子,考察葛浩文对《呼兰河传》中语言、文化、体裁风格三个方面的处理。研究发现,《呼兰河传》英译本呈现出杂合的现象,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异域风情,在某种意义上,葛浩文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被荣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和当代中国文学“接生婆”的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在2006-2012年的文学翻译中,不仅让我国三位当代作家分别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最高文学奖,还把莫言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在研究其翻译思想时发现,葛浩文那些源于实践、远非传统理论所能涵盖的独特的翻译见解,的确值得我国译界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离不开各国优秀翻译家的尽心竭力。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翻译之难,在于文化特质的翻译。作者认为,研究葛浩文关于文化特质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无主句是汉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作者以《生死疲劳》中无主句的英译为例,管窥翻译家葛浩文对这一汉语特有句式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而译者文化身份及翻译的操纵理论也逐渐为译学界所热议。通过对莫言短篇小说《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文化身份在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方面对《爱情故事》英译的操纵。评析翻译优劣不可仅拘泥于文本研究,只有综合考虑隐藏在翻译背后的各种因素,才能使翻译研究更加全面完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吴萍 《海外英语》2015,(9):138-139
该文以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英译本的特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体现了译者"翻译即重写"的翻译本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