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诉讼上的自认,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第八条中用四款正式确立了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制度。章试图通过对自认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对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及相关问题,如自认的效力、自认的构成、自认的分类等进行探讨,以达到对自认制度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认的性质问题一直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存有较大争议。一般英美法系国家将自认规定为传闻证据,认为它是证据的一种;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我国学者对此也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自认是当事人陈述,有的认为自认是证据规则,有的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争论主要从两个方面介入:一是根据自认与证据的关系来分析自认的性质;二是把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并对自认的性质进行分析。在介绍各种主流学说的基础上,分析自认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自认规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规范了自认制度,已构建起我国自认制度的框架。本作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对自认的对象、自认的法律效力及限制、附加限制的自认问题、拟制自认、《规定》第8条与第74条的矛盾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自认作为免证事由之一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民事证据规定》第3条至第9条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第74条作出了修订,对于自认的适用阶段、方式、主体与撤销条件、拟制自认中审判人员的义务、共同诉讼中自认的适用与附限定条件的自认的认定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是自认制度之一大进步。然新规亦存在不足,如自认的适用场域过分扩大、拟制自认的适用阶段与撤销方式未作规定、未建立起诉讼代理人自认的特殊撤销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中,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规定及其没有做出明确安排的重要制度进行讨论与设计,试从司法实践出发,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衔接机制以及案件范围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通过对上述法律程序的详细探讨与设计,建立起基本完善的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与规则。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我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启发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立法虽对代位诉讼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在民事诉讼法典中并没有直接规定债权人代位诉讼,有关代位诉讼制度的规定还存在诸多疑点与不足。本文紧密结合我国代位诉讼的司法实践,针对代位诉讼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债权人代位诉讼制度的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7.
自认在我国是一项古老的规则。它作为一项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增加诉讼效益、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这一制度在我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当今我国所进行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剖析"自认"制度在我国现实运行中的缺陷,并对这一古老规则提出一些修订建议,将有助于司法的完善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除了以事实和诉讼请求为对象的自认制度外,还存在以法律判断为对象的权利自认。权利自认只适用于财产诉讼案件,对起诉要件和权利保护要件的权利自认应为无效。权利自认仅限于明示的权利自认,不存在拟制的权利自认或默示的权利自认。权利自认一旦成立,就对当事人形成约束,不允许作出权利自认的当事人任意撤回自认。  相似文献   

9.
自认制度是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事诉讼制度,我国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和完善的司法实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自认理论体系。分析诉讼上自认的效力及其例外情形,以期对我国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观念通知"行为。构成自认的事实对当事人和法院都具有法律效力,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中规定的自认对法院没有约束力,自认的撤回条件不清晰,自认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事实。应当从确立真正的辩论主义原则和完善民事诉讼立法这一宏观与微观角度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相似文献   

11.
证据能力是某种证据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资格,两大法系对证据能力的属性认识以及具体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其原因在于不同法律文化背景和诉讼模式以及诉讼体制的制约,这种制约使证据能力的国际协调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对于证据能力冲突的解决应当主要依赖于冲突规范,冲突规范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诉讼法院在具体案件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具体的证据能力规则在诉讼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冲突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关系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鉴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认为,首先应从观念上摆正二者关系,确立审判权是诉权辅助之观念;然后在具体制度上,改革现有的撤诉、上诉、再审的相关制度,确立新的调查取证规则,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法官庭审引导权的行使等。  相似文献   

13.
诉讼权利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由于我们传统上受“重实体 ,轻程序”观念的影响 ,对实体权利关注较多 ,而忽视程序性权利 (诉讼权利 ) ,认为诉讼权利处于辅助地位 ,在“程序正义”日益强调的今天 ,对诉讼权利的价值作一探讨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角度看,诉对当事人的价值有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分,其产生基础在于与之相对应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和主体中心正义观。当事人之诉除了追求实体价值之外,还注重追求程序价值。对此,在民事诉讼法改革的道路上,应当以诉的价值为一个独立视角,紧密关注诉对当事人的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谨慎设计对诉的处理程序,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时代普遍呈现出当事人刑事诉权扩张的现象。但是,当事人刑事诉权扩张又会同侦查权运作产生相互影响,必须实现它们二者彼此间的平衡协调。私人刑事调查作为古老的自我保护与私力救济重要手段,从这样一种制衡视角出发,进行法制化就具有着强烈的现实必要性。一方面,私人刑事调查法制化能够使当事人刑事诉权扩张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推行私人刑事调查法制化还有助于侦查权运作维持在正常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16.
着重从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我国未来的民事审判模式——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要求法官在诉讼中居于超然、中立的地位,同时要充分地发挥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的作用,调动其推进诉讼、保护自身权益解决纷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在虚假陈述泛滥的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确立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该义务的确立,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要对虚假陈述的认定依据和程序事项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法律明文规定中,在此背景之下,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进行细化规定,将当事人的真实陈述囊括其中,并以法律解释的方法在现有法条中为虚假陈述行为的惩罚寻找法律依据,从而建立起现行法内部自洽的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方式行之有效且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8.
当事人庭审迟到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致法官处理当事人庭审迟到时陷入了程序法律适用的尴尬局面。法官除了自设庭审规则之外,往往直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129、130条的规定处理开庭迟到行为,司法困境由此而生。正确认识庭审迟到行为的法律性质,厘清庭审迟到与拒不到庭的关系是合理规制庭审迟到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迟到理由、迟到时限及告知程序三方面的因素划分当事人庭审迟到的具体情形,是合理界定当事人庭审迟到责任承担的处理标准。同时,完善庭审迟到的司法规定、强化当事人按时到庭意识、增加庭审迟到的公益责任及畅通庭审迟到的救济途径是有效规范当事人庭审迟到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吴雷 《鸡西大学学报》2007,7(5):34-35,27
从我国证据交换制度建构的现实需求出发,在对当事人主义证据交换模式和职权主义证据交换模式的理论和诉讼意义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当事人主义证据交换模式和职权主义证据交换模式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对我国当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及弊端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建议,以期对当前的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人民法院主动取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争议颇多。有鉴于此,文章阐述了人民法院主动取证制度的成因,分析了法院主动取证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重构法院取证制度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