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华 《学语文》2014,(4):51-5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宋代的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诗家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旦成为"诗家语",其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面对这样"精致的讲话",我们要指导学生深入诗心,读懂"诗家语"。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晚年大量创作禅诗 ,其自有社会政治原因 ,更有王安石个人方面的因素。这些晚年创作的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谓“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3.
1997年第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乌台诗案>一文,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有关结论也就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相似文献   

4.
在欧阳修与王安石嘉祐元年第一次会面后的互赠诗歌中,欧氏期待王安石能够继承"诗文革新"精神,引领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发展,而王氏的"奉酬"诗却委婉地传达了自己的志向是承传孔、孟道义之学,而不是韩愈等人的文学革新。这种情形的出现,既有欧阳修与王安石对待文学创作的不同态度的原因,也有欧、王对韩愈的认同差异的原因。欧阳修在明了王安石的心意之后,迅速转向了新的接班人的寻找。嘉祐二年科考,苏轼的登台,与此次欧、王诗歌互赠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好作翻案诗,早期的翻案诗多在立意上翻新,包括转移视点执其一端立论和推陈出新两种主要方式。这一类翻案诗多为咏史诗,"有所为而为"的写作态度使之精深峭拔,最见荆公襟怀,必须结合王安石的政治关怀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解读此类诗作,泥于字句很容易与原旨产生偏离。王安石晚期的翻案诗创作多为诗法翻新,主要包括反用前人诗意及典故、章法上的推倒扶起和句法上的前后反覆三个方面。此类诗为宋诗新变指出了一条新的门径,以往文学史研究多强调荆公体或半山体对唐诗的回归,对此多有忽略。  相似文献   

6.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7.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诗、散文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有一次他登门拜访王安石先生,当时王安石不在家,管家便把苏轼引入主人的书房用茶、休息。苏轼在书房里,边品茶边欣赏主人书房里的名人字画。忽然,他发现王安石的书案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其中的二句是:  相似文献   

8.
对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从思维阐释、版本校勘、风格分析等方向入手已是陈式,若试以"色彩"为观照,或能打开新的切入点。而为分析王安石咏花诗的色彩运用特色与价值,需首先统计诗篇用色比例、体系和意蕴指向,并以环境、风气和生活方式为背景,分析总结王安石在咏花诗的色彩运用的偏好中所蕴涵的思想性格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对蔡琰个人情韵细致捕捉,超越了集句诗“文字拼接”的桎梏,将“情似”、“神似”、“原汁原味”的情感在诗文中交织,人性的共鸣获得了最为有机的凝聚与融合。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虽集他人之诗句,但灌注了一股生命气韵,字里行间仿佛传达蔡琰本人的心声,王安石用另一种方式让读者看到蔡琰内心的苦楚。集他人之诗,却依旧灌注一股生命气韵,这是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超越“文字拼接”游戏之作,成为诗中上品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贺贻孙与竟陵派有着深厚渊源,他沿竟陵派的思路将诗"厚"之说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厚"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体系——诗"厚"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神厚、气厚、味厚是诗"厚"的具体组成,三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富、肥、蛮、淡、薄则是与诗"厚"相关联的五个审美范畴,它们与"厚"或类而不同,或对立却内通;内养作为创作主体的修为,是达到诗"厚"的基础;蕴藉作为表达方式,是诗作通向"厚"的路径;无厚之厚,是诗"厚"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作诗喜“袭故”,或将其“点铁成金”,或将其“点金成铁”。点化前人诗句“以为己诗”的做法在王安石的诗作中并不少见。对此,钱钟书先生并不予以提倡,这从其著名的“六不选”选诗原则中便可见,不过对于王安石“点铁成金”的作品,钱钟书先生还是予以肯定的。王安石作为一代大家,文学成就极高,影响深远,他的“袭故”之作存在优劣之分。如何评价他的“袭故”之举及其作品的优劣,不仅影响我们对宋诗的认识与理解,在当下也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谈王安石晚年的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王安石 ,一生创作颇丰 ,然而他前后期诗风却大不相同。本文试从其晚年诗的内容、意境、语言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从中看出王安石晚年诗的独特风格 ,并分析了这种诗风变化的原因 ,从而给王安石的晚年诗一个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王安石.过去,我们学过王安石的诗.还记得吗? 生:三年级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相似文献   

15.
西昆体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唐音”到“宋调”的转变。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和西昆体关系密切。欧阳修早年是西昆诗人,他和钱惟演、晏殊交往较多,今集中尚存有不少“昆体”诗;王安石虽反对西昆体,早年亦学西昆,晚年“半山体”小诗更与西昆体渊源颇深;苏轼不但写西昆体,还对杨亿表示仰慕,更把钱惟演的轶事作为典故用进诗中;黄庭坚早年已学李商隐,其诗虽与西昆体不同,但在用典使事等方面化用了“昆体工夫”。  相似文献   

16.
正文学史上一个伟大或重要的作家,对当代以及后世必然产生巨大的或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或者后世对文学史上名家作品的接受,有的是有形的,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例如拟陶,宋代之后,直接标榜拟陶诗或拟陶某诗者不计其数;有的虽然没有一个"拟"字,但用其题或改换一种文体进行写作,如王维、韩愈、王安石各自的《桃花源诗》,虽然主题各异,但都有《桃花源记》明显的印记,这种接受,也比较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代王安石的绝句《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即有争议,主要存在3种观点:(1)熙宁元年王安石应召赴京途中;(2)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返江宁途中;(3)熙宁八年王安石再任宰相赴京途中。从时代背景、作者思想及《宋史》记载的史实来分析,只有熙宁八年春二月王安石再任宰相,才是该诗的写作时间;阐明创作时间有助于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梵志诗"不善广平王",前贤的校注或存疑,或相左。从训诂释义及敦煌写卷别本字形两方面可以证明,"善"字当校为"若"字;从历史故实、生活经验及语义表达及用韵的实际情况需要等方面可以证明,"广平王"不误。  相似文献   

20.
琅琊览胜     
琅琊山不高,也不奇,更不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琅琊山以文闻名。众多文人墨客的题词、赋诗、镌刻,给琅琊山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给琅琊山带来了生机和仙气。琅琊山荟萃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兴建宝应寺的琅琊山拓荒者李幼卿;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因而传诵千古的寂寞诗人韦应物;有因《悯农》诗而家喻户晓的李绅;还有王禹偁、欧阳修、曾巩、苏轼、王安石、宋濂、王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