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社会,神学思想影响王朝政治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封建统治者利用神学思想以维护其统治;二、神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封建皇权;三、进步政治势力以神学思想为武器与腐朽的封建当权者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秦以后,历代统治者多尊奉秦法,实行秦制,以封建专制统治国家。在西欧日耳曼人最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由他们完成和完善了西欧的封建政治制度以及封建社会发展的节奏和规模。因而,研究中西早期封建政治的不同,对于我们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封建专制政治,在西欧历史上形成封建契约政治①这一问题,或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透析盛世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出现过不少盛世。封建社会的所谓盛世,一般是指国家因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而出现,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的局面。尽管,任何盛世从根本上讲仰赖于劳动大众的辛勤劳作,但不容置疑的是,从封建盛世的角度看,统治者根据当时形势制定实施的制度、方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对“盛世”起着决定作用。无疑,了解盛世致盛曲折而丰富的经验,能够给我们许多历史启迪。中国的封建盛世,最具代表性者有三:第一个是西汉盛世,这个盛世是否包括“昭宣中兴”时期(即昭帝和宣帝在…  相似文献   

4.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与对立是经常存在的,有时甚至极为激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成为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对此,不仅封建统治者关注它,希冀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且在朝和在野的官僚和士大夫亦十分关注它,并力图去寻找解决国家与社会矛盾、冲突和对立的最佳对策与方案。该文以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为样式,从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对民事法律规范不断调整以缓解国家与农村基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的角度,探讨和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客观存在的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与整合问题。指出:明清时期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社会政治或经济组织结构的变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的绅士阶层是封建社会中存续时间长,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他们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与道德的传承者、伦理路线的保护者,更是统治阶层强有力的附庸、国家权力的代理人。绅士集团的存在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延绵1300年,与中国封建社会一同寿终正寝。科举制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缓慢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超稳定实体, 若没有外力的破坏,它将一直延续下去。维护这样一个超  相似文献   

7.
精英循环理论视野下的科举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精英循环是任何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精英循环渠道。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只存在王朝的更替而没有制度改变的原因,正是由于其科举制度只是部分的解决精英循环的问题。科举制度在强化国家功能,圣化封建体制等方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春秋战国裂变,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干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所采用的统治制度始终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  相似文献   

9.
漕运与社会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集权社会,统治者十分重视社会的稳定与否,总是想方设法着力于调控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其中,漕运是统治者平衡、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港运的社会制衡功能主要表现在赈济灾荒与平粜市价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监狱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在中国从奴隶产生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其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其阶级统治秩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特殊的人文环境影响,导致监狱的发展表现出了具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具的规律和特色,至今仍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唐代统治者由尚武转变到崇文,大兴科举,形成了文人创作、文人参政的局面.统治者的政策吸引着大批有产阶级的官宦家族,用家传、师教的形式,使其子孙读书、创作、科考、仕进,逐渐使其家族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大都是奉儒守官、家传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族,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各显其长,别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仿北齐律的结构,《开皇律》确立并完善了封建刑律的十二篇体制,删除了北周不少苛酷的刑罚内容,标志着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很好地维护了封建宗法关系,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皇权与封建国家的统治,为隋初的社会兴盛和国家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唐代。隋帝统治后期和隋炀帝在位期间以法坏法、有法不依、滥用酷刑,使自己制定的良法如同具,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现行领导干部考试是对科举考试符合规律的发展和创新,但存在性质、目的之本质差异,两者各有特定的产生原因和时代价值。科举考试根源于推行文官政治、建立国家共同政治信仰的社会发展需求,文教科技发展需求,历代官吏考选实践经验教训使然。科举考试的重要时代价值表现为:创立了以考试为人才甄选的模式;促进了封建王国共同政治信仰的建立、集权官僚政治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推动了文教事业繁荣发展;有效防止了"上下无才"之国患。领导干部公选考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领导干部甄选机制和提高治国行政效能的客观需求;促进民主统一,维护政局稳定,革新领导干部配置、竞争、鉴别、监督机制;拓宽领导干部甄选渠道;促进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封建社会"盛世"的界定,将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分为汉、唐、清"三大盛世,"运用文献典籍分析考证的方法,分别从地理学思想、地理探险、地图学、方志学及域外地理知识增长诸方面总结和挖掘"三大盛世"时期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探讨影响封建社会盛世地理学发展的原因。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地理学发展的原因表现为:(1)政局稳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地理学发展的客观条件;(2)辽阔的疆域,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环境;(3)为了巩固政权与发展生产,统治者重视地理学技术与成果的应用;(4)当时科学技术也促进了地理学的进步;(5)与域外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契机。最后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盛世地理学发展的轨迹和趋势,以及数千年绵延而不断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15.
从唐至五代时期的书院来看,科举制度是促进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书院与科举联姻的主要原因包括: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封建家族维护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及书院教育家的榜样作用等。书院与科举的联姻在促进书院发展的同时也使书院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官学,从而阉割了书院自由讲学、独立研究的办学精神,这一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刘海峰等先生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其理由不能成立。评价科举制的好坏,应看其在不同时代对中国社会生产力作用如何,不能以“古代多数人”或几个名人的言论为依据;科举制度下确有一些能人被选出,但被淘汰、扼杀、扭曲的人才更多,以致造成人才大匮乏的局面;科举制使若干“田舍郎”登上了“天子堂”,这种公平只是表面的,实际是通过对中上层官僚队伍的“换血”,巩固了封建皇权,从而为专制主义的社会苟延残喘补充活力。  相似文献   

17.
在礼与法当如何配比以建构有效的政治文化模式,礼乐教化与刑杀,武功与威德当如何运用以调理民心,规范社会,巩固统一的问题上,秦汉统治者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这种摸索的过程就是礼与法从对立冲突逐渐走向融合协调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才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政治法律模式——“礼法结合”。在秦汉的历史长河中,礼制与法制两大社会控制系统处于动态发展的“混一”状态,这是我们认识秦汉礼制与法制真实状态的关键。“礼法结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法律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合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独特的内涵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哲学、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无事取天下,清静无欲,以正治国,柔顺谦恭而不逞强,崇尚节俭等。“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财富,为后世不少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仿效,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权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当今,“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领导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累世同居大家庭在宋代受到特别的眷顾。封建统治者借助于大家庭的存在维系其基层政权的稳定,得到政府旌表和支持的大家庭则在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为政府效力,并借助于国家的力量维持家族的发展和壮大。但当大家庭妨碍到封建统治时,统治者则毫不留情地将其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