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编辑同志:最近,我们走访37所中、小学校,与50多位老、中、青教师进行了座谈。在交谈中,我们发现汉字读音不准的现象,在教师中比较普遍存在。如:把“余暇”的“暇(xiá)”读成“假(jià)”、把“寂静”的“寂(jì)”读成“肃(sǚ)”、把“一幢楼房”的“幢(zhuàng)”读成“幢(chuáng)”、把歼灭的“歼(jiān)”读成“千(qiān)”,等等。  相似文献   

2.
名字的烦恼     
蔡姝歆 《作文大王》2010,(4):9-11,27
我叫蔡姝歆,名字中的“姝”和“歆”不是常用字,有些人往往会把“姝”读成“妹”,反“歆”读成“音”或“韵”。我的名字便(biàn pián)成了“蔡妹歆”“蔡妹音”“蔡妹韵”,这让我烦恼不已。  相似文献   

3.
“教、倒、肖”这三个字在教学中使用频率高,但读错声调的人却不少。如“教材教法”中的第一个“教”读jiào,四声;第二个“教”则应读jiāo,一声。不少人把第二个“教”也读成四声。又如“倒叙”“倒装”的“倒”应读作dào,不少人却读成dǎo。在讲人物描写的“肖像”时,不少人把“肖”读成xiāo,正确的读音应该是xiào。这三个字是多音字,字典中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还会读错?大概是习非成是吧。  相似文献   

4.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笔者近期到小学听了两次语文课,遇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巧的是两位执教老师对诗中"间"字的读音不谋而合,都读作去声jiàn,并以一种肯定的语气确认此音为正确读音.近又读<王安石诗文选评>,(高克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版第158页)其中对"间"的注音又作去声jiàn.我觉得有必要对此字的读音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在学生的作业、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中,发现“哪”和“那”误用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读音相近。“哪”和“那”同属一个音节(na),只是在声调上略有不同。作代词、连词时,“哪”是上声,(nǎ),而“那”则为去声(nà)。如果发音不够准确,再加上方言的影响,就容易把它们读成同音;其二,形体相似。在外形上,“哪”比“那”多一个“口”旁,二者形体较为相似,于是,有人把它们当成一对孪生姐妹。其三,词义模糊。  相似文献   

6.
“难”与“血”都是多音字。多音字的选音原则是据词定音”,即根 “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读音。 电视台播音员的读音人们公认是最标准的,可是对“排忧解难”的难字,则有时读为“”阳平( ),又有时读成 nán去声( ),这就使关注 nàn语言规范化的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产生了疑问。 《新华字典》对“难”字的读音规定如下:1.读阳平用于下列四种语义:()不容易,()不大 1 2可能,() 3 使人不好办,( 不好;2.读去声时用 4)两种语义:()灾患、困苦,()诘责。“排忧解 1 2难”的难字是困苦、灾患”之意,具有名词性 …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学生对后主刘禅的"禅"字的读音产生分歧,有的认为应读chán,这是大家熟悉的读法;有的认为应读shàn。双方各执己见,又没有让对方信服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教学分数时,常听见学生和部分教师将"几分之几"中的"分"(fēn)读成fèn(份).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普通话读音不准所致,倒不如说是"几分之几"这一概念模糊的结果."分"是个多音字,有fēn和fèn两种读法.以?为例,有些同志喜欢把"五分之二"中的"五分",连在一起理解为"五份"所以读成"五分  相似文献   

9.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本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也有两读的情况。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这种情况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10.
正杜老师:"空落落"在词典上的注音是kōng luòluò,但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上出现了两种读音:人教数字资源上的课文范读是kōng lào lào,但在同一资源下"词语盘点"里出现的词语范读又是kōng luòluò。我想问一下:书面语读kōng luòluò,口语里读kōng lào lào,对吗?如果在练习题里面出现,到底选择哪一种读音呢?恳请予以指导。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二小潘义平潘义平老师:"落"是个文白异读字,在书面色彩的词语中多读luò,而  相似文献   

11.
工具书对古人的名或字很少加以注音,依据"名从主人"的读音处理原则,不应以现代的读音去规范古人名字的读音.故而陆务观、秦观、贞观的"观"字应当读guàn.  相似文献   

12.
钻字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一是zuān,二是zuàn。在识记这两个读音的时候,如果能将读音和意思相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特级教师薛法根《我选我》(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断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我选我》,讲的是一个班级补选劳动委员的故事。想听老师读吗?生:想。师:(朗读课文)"我选我。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前几天,他转(zhuàn)到别的学校上学了……"(生纷纷举手)干吗举手啊?生:是zhuǎn(转),您读成zhuàn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学生给多音字"难"组词,有一个学生说:"排忧解难(nàn)。"他刚说完,立即就有学生反驳:"不对,应该读‘排忧解难(nán)。’"到底该读难(nàn)还是难(nán)呢?为此,学生们议论纷纷,争论不休。我也一下子蒙住了,只好让学生回去查字典。  相似文献   

15.
案例 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他上山放牛,有时心里闷得慌,便随口哼几支小曲"这句话时,一个学生把"闷得慌"的"闷"读成"mēn".另一学生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应该读"mèn".这下一投石引起千层浪,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应该读"mēn",有的认为应该读"mèn".我正想告诉学生我的想法,但反过来一想,就这样告诉学生答案不是让学生丧失了探究的权利吗?于是,我把绣球抛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16.
只言片语     
马昕钰  赵彤 《红领巾》2009,(5):25-25
我想当一名宇航员(yǔ háng yuán),坐上"神州八号"载(zài)人飞船,到太空中探索(tàn suǒ)奥秘(ào mì);我想当一名钢琴(gāng qín)家,用跳跃(tiào yuè)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七年级下册中,收录了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指珍珠鸟)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句中的“垂蔓”一词,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读作“chuíwàn”,并且告诉学生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当“蔓”字作动词用的时候,读作“màn”,当“蔓”字作名词用的时候,读作“wàn”。从而在学生的期末考试答卷中,也把给“垂蔓”的“蔓”注音为“màn”的判错。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8.
同形异音词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句:“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有不少同学不假思索地将这里的“便宜”读成pián yi,理解为“价格低”或“不应得的利益”。这是不对的。“便宜”除了这一种读音和意义,它还可以读成biàn yí,意  相似文献   

19.
"散"的读音     
正杜老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泉城》中的"明珠散落"的"散"字的读音,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读sǎn,有的老师则读sàn。我有些困惑,请问到底怎么读呢?山东省阳谷县侨润明德小学李淑杰李淑杰老师:当多音字处于词语中时,要查阅词典,看看这个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例如"间"是多音字,在"中间"跟"间隔"中读音不同。查阅《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20.
部编五年制语文课本第六册《喇叭花》一文中的“花蔓(wàn)”的“蔓”和第九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蔓(màn)延”的“蔓”,其字形究竟属于什么结构呢?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质疑:按照各种版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专著的说法,“蔓”字下边部分“曼”属于上中下结构,这种说法无庸置疑是正确的,现在再加上部首“艹”,哪该属于什么结构呢? 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认清什么是汉字结构。汉字结构是指汉字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由于汉字极其繁复,各种版本的论述又详略不一,名称众多,但有其规律,我认为对小学生不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