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主要是由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组成的.要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正常有效运行,就必须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就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就必须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原则.  相似文献   

2.
高校"和谐就业"是指高校就业法律法规健全,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就业市场和谐有序,供需双方在公平公正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完善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是构建高校"和谐就业"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构建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政府、毕业生、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的"实习-就业"贯通机制、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扶持机制、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援助机制、"三位一体"的就业预警机制,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4.
我国"市场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形成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题研究相对较少的情况,通过回顾其形成历程:从"统包统分"的行政指令时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过渡时期,到"市场导向的自主择业时期,"得出我国"市场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形成与人们对社会,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多年低效运转极度不满以及对高校运转强烈渴求相关的启示,并就"市场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还应如何调整才能促使市场机制达成效率目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分析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出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应立足实际,面向基层、面向农村,自主创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双向选择到以市场机制为配置方式的自主择业的变迁.在统包统分政策为主体的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并不显著.在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自主择业政策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凸显出来并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很多阶层的现实利益,这也使政府通过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来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显得更加必要.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通过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学校、院系等三级评估体制,从社会就业环境、高校大学生就业组织工作、高校办学质量、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毕业生自身状况和就业心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形成评估体系,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的,结合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从就业制度、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就业心态、专业设置、学生质量、诚信教育等方面形成预警机制.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不公平、就业不诚信等现实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高校合理办学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4,(5)
正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明确了教育改革和高校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就业机制缺陷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迫切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不断完善就业机制。现行大学生就业机制的缺陷突出地表现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指导机制不适应,服务机制不到位和就业培训机制与引导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应该以市场导向为主、政策导向为辅,多途径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有效沟通,多方位地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形成合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0.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通力合作,构建完善的就业机制外.广大大学毕业生还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发展的创新理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到非公有制企业,创业奉献,这是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随着毕业生就业体系的改革,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就业工作模式,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六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1.就业体制的规范化。国家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选择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导模式,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形成与计划分配迥然不同的就业机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体制改革自然也要进一步规范化。第一,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就业体制建设,在高校建立一个“常设型”专业中介机构,建…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不平等就业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障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围绕供给、需求、匹配三个关键环节,着重解决如下问题: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为祖国的富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政府应当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继续扩大用工需求,推进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高等教育改甍,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备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3.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需要政府、高校、毕业生个体共同努力。特别是作为高等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应注重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努力做好"加强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推进全面就业、开展跟踪调查"等重点工作,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新局面,实现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供应链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网络联盟的启动标志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地方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供应链需求分析,对今后有效架构毕业生就业"共赢"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满足用人单位人才引进需求及区域信息平台自身运营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并要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减少思想障碍和压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采取多渠道、多种类的就业方式,建立多方位、多形式的信息机制,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以促进和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帮助他们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当就业的压力来临的时候,要勇敢地面对,坚强地去迎接挑战,利用自己对知识能量的储备来创造机会,赢得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对保定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此形势下,保定市在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时应一方面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需求;另一方面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就业竞争能力提高,提升就业供给水平;同时完善就业服务政策,构建就业引导促进机制,搭建需求与供给的高效桥梁。  相似文献   

18.
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体制和机制.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现,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从"升学难"转向"就业难".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态度、举措和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每一年的第二季度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攻坚期",这一时期是毕业生求职的困难时期、关键阶段,也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任务的重要时期。在就业"攻坚期",学生就业情况困难而复杂,这就要求毕业班辅导员以学生就业为根本,在思想上重视、从细微处入手,发挥辅导员自身工作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主动,迎难而上,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完善的就业"攻坚期"工作对策,形成一套促进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保障学生就业工作有序推进,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学生更高水平的就业。  相似文献   

20.
刘洪银 《江苏高教》2012,(2):108-110
每年约有1/3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研究发现,职业定位模糊、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试错心理等延长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期,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使就业教育缺乏延续性,毕业前未就业群体不再纳入就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后"就业责任缺失。高校应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半年跟踪就业服务。政府除提供免费的有组织培训外,还应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制定创业补偿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