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内古特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是黑色幽默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作品采用拼贴式的元小说叙事话语,解构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严肃、残酷的战争主题与戏仿手法的对比产生了荒诞、滑稽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作者的反战思想和对科技发展的担忧。  相似文献   

2.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库特·冯内古特以自己在二战中经历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为题材,创作了代表作《五号屠场》。本文以小说中叙述者与主人公比利两条并行的寻求创伤康复线和比利在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中的不同表现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发现《五号屠场》载满了冯内古特对人道主义的呼唤。通过对叙事者与主人公寻求创伤疗愈过程的书写,冯内古特表明了他对战后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缺乏人道主义的痛心以及他对重建人道主义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死亡”是一个斯蒂芬克之谜,因为没有人能道清其中的奥秘。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中,“死亡”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五号屠场》短小精悍,“死亡”却多达百余次被提及。库尔特·冯内古特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是恐惧,逃避还是向往?作者通过“死亡”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文中的“死亡”是一种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吗?通过细读文本,结合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不难证明库尔特·冯内古特是把“死亡”当做了一种主观选择,作者希望在“本体死亡”后能够得到“精神重生”,由此也体现出作者所怀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冯内古特对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内古特认为,传统小说遵循因果假设和僵化的时间与内容概念的表现手法,不适用于表现德累斯顿毁灭这样一个非逻辑性的题材。他需要一种既给读者提供可以理解的叙述,又不显得是以理性解释事件的小说形式。他尤其需要一种将持续时间视为第四维的小说形式。冯内古特在小说《五号屠场》的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解构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模式,同时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叙事模式,使历史与想像结合,现实与幻想结合、历时与共时结合,使作者成为小说文本的解释者,从而重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6.
何佳韦 《文教资料》2008,(26):36-38
冯内古特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五号屠场>没有简单地将历史游戏化,反而通过科幻情节和"空心人物",使历史叙述复杂化,从而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意义.通过<五号屠场>的文本实验,小说的历史观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五号屠场》是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有影响的小说,也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冯内古特突破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表达了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姚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3):131-132
《五号屠场》是冯尼古特具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反战小说。小说通过采用拼贴,跳跃的时空观,现实与虚构交替等多重元小说叙事技巧来实现反战的宏大叙事,同时实现了多重叙事话语之间的"对话"效应,开创了虚构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张力"。文本的多重终极意义也在"对话"效应和"张力"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美学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一股重要美学思潮,在很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凯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小说对传统美学价值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显示了强烈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即黑色幽默和削平深层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五号屠场》是美国小说家冯内古特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作者娴熟地运用种种后现代小说技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世界和作者本人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出路的深刻思考。本文以后现代主义作品主要审美特征一不确定性为切入点,对《五号屠场》主题的不确定性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有影响的后现代小说《五号屠场》,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战争的永久亘古和荒谬残酷。小说突破传统的叙述模式,以荒诞不经的叙事手法叙述了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的人生轨迹,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深化了反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五号屠场》作为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具争议性和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兴趣和源自不同角度的评论。小说以主人公毕利的时空穿梭为时间线索,运用大量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极大创伤。从神话—原型角度重新解读小说,旨在以《圣经》故事为依托,通过寻找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和宗教情结得出小说的另一条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13.
何彬彬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02-104,109
《五号屠场》是美国幽默大师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一部著名的反战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运用列斐伏尔及爱德华W.苏贾的空间批评理论,从主人公的家、报社和书店、狮子俱乐部、精神病院五个空间意象解读《五号屠场》中空间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展现在物理空间背后的深层隐喻,透视后现代民众的生存困境以期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4.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五号屠场》因其艺术上的突出个性及显著成就而令他获得大众及评论界的广泛称赞,并由此奠定其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基于冯内古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五号屠场》通过非线性叙述的方法讲述了比利·皮尔格里姆在遭遇二战和德累斯顿大轰炸后如何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物质社会中生活及最终通过时间旅行和奇异想象来逃避现实的故事。文章旨在采用创伤理论的视角并结合文本细读来分析小说中叙述者,比利及整个国家的创伤及愈合,通过残酷战争迫害人性的事实,来表达反战思想,批判美国二战后的利益至上的社会现状,显示人类屈从于荒诞世界却又不乏改良希望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5.
许文茹 《现代语文》2007,(12):82-83
《冠军早餐》这部作品是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式的拼贴。通过玩弄拼贴这一语言游戏,小说系统地关注了其人工制品的地位,而这些语言游戏又解构了传统的小说写作,体现出冯内古特极具特色的后现代元小说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是一个高度狂欢化的文本,小说在艺术思维、人物形象、结构与语言以及时空体等几方面均体现了鲜明的狂欢化的艺术特征。《五号屠场》充满了对话性,以民间话语颠覆官方权威,并采用了脱冕型结构,体现了狂欢节的自由平等精神和交替变更精神。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文本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戏仿颠覆原始文本来表现当代被关注的事物.戏仿在历史编纂元小说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成为历史编纂元小说最重要的写作技巧之一.库尔特·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使用戏仿解构了传统的宗教,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写作,实现了琳妲·哈琴式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年过75岁,写过《猫的摇篮》、《泰坦星上的海妖》、《第五号屠场》的美国作家库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在出版了长篇小说《时震》后,正式宣布“封笔”。他在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另一本书了,千真万确,我已经厌倦了。”冯内古特以“黑色幽默”成名,他在文  相似文献   

19.
《五号屠场》是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出版于1969年,是美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在这部独特的反战小说中,作者让主人公在过去、现在、未来、幻觉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穿梭往复,以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战争的荒谬残酷,反映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创伤。这部作品刻意模糊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部涉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它究竟是在还原历史还是虚构历史?对此,笔者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库特·冯内古特的和平主义思想、虚无主义观念和宿命论信仰弥漫在《五号屠场》的各个层面.他通过对战争、人际交往、时间旅行和外星奇遇等场景的描写阐释了战争与正义、物质与爱情、外星人视阈与人类窘境等方面的关系,抨击了人类的残忍、自私和贪婪,给我们以人生启迪,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的社会和世界.如果人类世界一天没有停止重复《五号屠场》所提及到的悲剧,冯内古特的启示对人类世界的告诫和警示就一天不会失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