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阐述了图书分类的发展史,分析了中、西图书分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之处与特征。中国的图书分类目录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学科目同时产生,开始于孔子编修六经,至《七略》时已成熟。中国的学术研究经过了多次转型,图书分类则经过了两次大的转型。《七略》被人们承袭了二千年左右的时间,直到近代才产生了另一次巨大的转型,标志性的成果则是沈祖荣、胡庆生两先生编制的《仿杜威十进分类法》,及杜法、刘法、皮法等几十部分类法。图书分类法是对学术转型成果的固化。  相似文献   

2.
刘延章 《图书馆》1989,(2):22-25
我国图书分类法从《仿杜法《(1917年)到《中图法》(1975)已有五十九年的历史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我国的图书分类法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其发展前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的。关于历史分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编写的《图书分类学》是以“史学界的习惯”来划分我国图书分类法各个历史时期的,即:从《七略》到《四库》为古代图书分类法;从《古越藏书楼书目》到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为近代图书分类法;从《东北法》到《中图法》为现代图书分类法。这种形式主义的分类方法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图书分类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此,结合古代图书多种分类法并出的特点,着重探究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对两汉《七略》以来的六分法和魏晋以来逐渐盛行的四分法两者都进行了扬弃和改造,为中国图书目录分类由六分到四分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  相似文献   

5.
王勇 《兰台世界》2016,(5):140-142
西晋荀勖提出图书四部分类法,主要受汉代五经分四部和《皇览》按部分类的影响。四部分类法之所以能够取代七略分类法成为魏晋以后主流图书分类系统,是魏晋时期学术的巨大变化所造成。至于魏晋时期的学术变化,则可从史学的兴盛、子学的不振与博杂、文学的自觉与发展三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6.
汪浩  赵子夫 《图书馆学刊》2013,(11):112-114
《七略》《七志》《七录》作为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不仅对当时的文献学发展影响颇深,也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深远.从《七略》《七志》《七录》出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3部书各自的特点及对目录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特有的书目分类体系,它植根于儒家伦理教化土壤,萌芽于"独尊儒术"的西汉《七略》;发轫于图书日增、目录事业繁荣的西晋《中经新簿》;初立于玄理日盛的东晋《晋元帝四部书目》;确立于学术繁荣、版本著录发达的唐代《隋书.经籍志》。清乾隆皇帝视四部分类法为"古今不易之法",在他督导下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集处理古籍的四部图书分类法之大成,使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分类体系臻于鼎盛,而《四库全书总目》也成为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丰碑。  相似文献   

8.
试论荀勖对我国目录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华平 《图书馆论坛》2006,26(1):226-227,211
荀勖的《中经新簿》一改汉刘歆《七略》的分类体系,从当时学术、典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所著录的图书分为四粪,特别是设立史类和佛学类,适应了东汉以来学术思想发展和研究重点的变化,以及各类文献增减的实际情况,是其创新所在,成为四部分类法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9.
《七略》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所占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是诸家所共认的。对《七略》的研究不乏其人。最近查阅了几位同志有关谈到《七略》的文章,对其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我认为对于《七略》这样一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巨著成书于何年不仅是图书分类史上的一个问题,也是目录学史、中国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核对清楚,勉得众说不一,莫衷一是,贻误后学。现将几位同志关于《七略》成书年代的说法抄录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文物分类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博物馆》卷(1993年1月版)第594-595页列出了七种文物分类方法,它们是:时代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分类法、来源分类法、价值分类法。在这七种分类法中,仅在第一、第二和第五种分类法里涉及到近现代文物,但叙述内容并不多。笔者作为一名近现代文物工作者,谨将自己对近现代文物分类方法的一点认识奉献给同行们。就近现代文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所列的七种分类方法远不能揭示近现代文物的丰富内涵。在对近现代文物的分类法作考察时,除这…  相似文献   

11.
李云霞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134-135,140
史部是古典目录学四部分类体系当中的一大部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叙述这一部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指出史部目录形成于《七略》、形成于《中经新簿》,最后确立于《隋书·经籍志》,并确立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史部目录始得以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与文献分类法(回忆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 言我在研究文献分类学 4 0多年中 ,前后共收集到 30 0多种文献分类法 ,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汉代的《汉书·艺文志》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分类体系 ,清《四库全书总目》的“四部法” ,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 ,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洪有丰的《图书分类法》 ,查修的《中文书籍分类法》 ,桂质柏的《杜威书目十类法》 ,陈天鸿的《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 ,上海通信图书馆的《S·T·T·图书分类法》 ,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 ,裘开明的《哈佛大学燕京大学中文图书分类法…  相似文献   

13.
《别录》是由刘歆于校书工作全部完成后结集或主持编辑的。刘歆按照既定的几大部类,加上他对思想学术的理解和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为《别录》和《七略》两书设置了同一的类例。《汉书·艺文志》首先著录了卷数,而《别录》、《七略》仅仅著录了篇数。刘向书录是在文献还是以简策作为载体时撰写的,不可能见到缮写于缣帛后的卷数。刘向书录和刘歆提要佚文例称篇数而不称卷数。早期文献用篇而不是用卷来陈述《别录》、《七略》著录文献的总数。《汉书·艺文志》篇、卷并存,其中的篇就是《别录》、《七略》原始著录的遗存,而卷数是班固把宫廷所藏文献实物的卷数添加上去的。  相似文献   

14.
信灵通 《图书馆论坛》2005,25(5):181-181
2005年6月5-8日,由国家图书馆特聘、有关单位派员参加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会第七届委员会成立暨工 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馆长助理潘妙辉被聘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会第七届委员并参 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下称《中图法》)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综合性图书分类法,经二版修订,并由国家标准局批准为国家标准的试用本以后,已被全国大多数图书、情报单位所采用。时值三版修订之际,为使修订后的版本更好地适应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其版本问题,略抒浅见如下: 现行《中图法》版本的不足《中图法》曾先后编制了三个不同功能和特点的版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详本),主要用于“图书”分类,起分类  相似文献   

18.
刘向、刘歆是西汉著名的编辑家,他们奉诏对当时全国的图书进行了编辑整理。刘氏父子等在校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校勘程序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刘氏父子在校书时编定的《别录》、《七略》奠定了古代图书目录编辑的基本框架,他们整理群书的经验和《别录》、《七略》对后世书籍的校勘、目录的体例和分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目录不仅记录了历代典籍的存亡,而且其独特的目录体制,使之能兼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的功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古代目录的产生、发展、繁荣与变革,即从《七略》的六分法到四部分类法,并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古代目录,说明了其所体现的时代学术状况。  相似文献   

20.
张国娟 《图书馆杂志》2001,20(2):62-62,41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出现了很多图书分类法,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汉代的《七略》和清代的《四库分类法》(以下简称《四库法》)。《中图法》在设置类目时,曾参考过《四库法》,所以《四库法》的类目一般在《中图法》中均能找到相应的位置。《中图法》设置类目时,对《四库法》采取以下处理方法:①使用原有类目。例如:楚辞(I 222.3)、总集(I212.1中国古代文学总集)、别集(I 212.2中国古代文学别集),在文学大类中仍然保持这些类目。②凡是重要的古籍都直接设置类目。例如:H131.3《释名》、H 131.4《广雅》(《博雅》)。③将所有类名用括号注明于《中图法》类目之后,例如:H 11语音(音韵学)(四版改为注释方式出现,三版如此)、H 13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