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东北古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不是单向的,是多元的、双向的。杨义先生倡导重给中国文化地图"边疆活力说",肯定了东北文化与文学的贡献。从东北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民族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东北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金元诗人群体研究是本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刘达科《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研究》一书撷取一个影响较大且地域色彩极浓的诗人群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这一个案揭示了金末元初诗坛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填补这方面空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呈各民族异质文化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格局。当中原的正统文化由于缺乏活力而趋于模式化、凝固化的时候,往往有赖于边缘地区具有朴野本性和原始活力的民族文化的补充与激活,而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实现新的整合、演进与创新,从而确保中华文化始终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向也是多元一体、异轨同奔。金、元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文学不但具有独异的风采,而且对整个中华古代文学的流程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该书从金、元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上考察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的活动与创作,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其内涵和特质。  相似文献   

3.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理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古代寓言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寓言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散文大发展的先秦时期,成熟于唐宋古文运动中,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元明清以降,又和小说、笑话互相影响、渗透。中国古代寓言文学以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民族文化融合始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是重要背景和基本动力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戏曲,其形成与发展也与民族融合这一要素息息相关。纵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融合的运行轨迹正好和戏曲发展的流程相伴始终。民族文化融合时起时伏,时  相似文献   

9.
民族融合不仅反映在文化融合方面,而且反映在体质融合方面。二者都对辽、金文学产生了显著影响。相对而言,文化融合的文学意义多为人所注目,然而体质融合的文学意义也不可低估。体质融合通过异质血统的不断交流使各族人一代又一代从异族父母双方获得不同族群的遗传基因,保证后代子孙在体格和智力方面持续不断地得以变异和优化。契丹、女真、渤海、鲜卑、突厥和汉都是体质融合的优生民族,孕育出大量作家,对辽、金文学的繁荣、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功绩。民族体质融合对辽、金文人和作家的气质、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重铸有决定性作用。辽、金两朝出现的大量的混血种作家和先世已被同化入汉人的北方民族后裔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体貌也都充分体现了体质融合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全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下完成,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精神的历史基础.古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历史思维和文学审美特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善于挖掘本学科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的知识和因素,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现代作家对于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广泛择取相呼应的这一阶段,又恰恰是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得以建构的奠基性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现代作家普遍认为远古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性、现实性和民间信仰力量,同时这也是激发现代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借鉴古老神话的重要动因。现代作家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既是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之根的深情回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在于他们创造了独特的时代文化符合,形成了自由化的文化之美。在文学上,他们创造了诗学新的辉煌。在思想上,玄学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带动了诗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心灵的完美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方面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本文分析了竹林七贤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并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影响进行了探索,对其具体的诗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评析,从文学创作中寻找竹林七贤所引发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5.
字形化研究是通过汉字形体而追溯其在组构过程中所蕴涵的古代化信息,因此,其研究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字形化研究的重点应当在古汉字。古汉字在构形中具有较强的图形性,它是携带化信息的源头,是字形化研究的本体。二、古代献是汉字承载古代化信息的主要承载物,字形化研究必须正确处理与古代献的关系。三、字形化研究与整个民族化的关系。字形化研究不仅要进行独立的个性的研究,还要放在整个民族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言是汉语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应当高度重视文言的文化功能,把文言教育与提高汉语汉文化的认知能力联系起来,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塑造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族融合与语言融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阐述了民族融合对语言融合的影响、语言融合对民族融合的反作用、语言融合的基本形式和大体过程 ,进而具体论述了民族融合对南北官话的形成与对立的影响 ,并对长期存在于语言学界的南北官话正统地位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英汉语言表达往往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历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两种语言的词语在内涵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追溯由词语所折射的文化,可以更透彻地了解语言本身,对比英汉不同文化,从而更有利于对英语这门外语的掌握。本文即是从形象、起源和文化意象这三个角度阐述西方国家“phoenix”和汉语中“凤凰”的差异,并指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地,从而使得云南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也正如此,作为云南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显示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但在文献梳理中我们显然感到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的单一和单薄,即便在戏曲作家、戏曲作品的收集、整理方面都显得极为匮乏;在对其发展过程中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联探讨的成果就更为鲜见,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应该做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