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常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身边的好书太多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好像是读了很多书,实际上呢?哪本书也没有读通,那本书也没有读透。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不失为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外国人将外文作品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事情还不多见。湖南的“散文译丛”翻译出版过程中出了一件新事:上海同济大学的一位德藉专家读了这个译丛中的几本书,认为这是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件好事。他想,他是不是也  相似文献   

3.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的风景怎么看都看不够,有的书读多少遍都觉得没有读透,有的人也是这样,会让你觉得读她千遍也不厌倦。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片风景、一本书和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美国《图书出版商手册》一书作者卡普曼,全面论述了出版成功的七个因素,并附有六个研究案例。有心想做出版的人都应当读一下这本书。关键一,编辑程序不可少,没有编辑的投入和指导,一本书就不应该出版。关键二,重视一本书的整体设计和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年龄小,对课外读物怎样选择、如何阅读、如何利用图书馆,知之甚少。天真好奇、爱动、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进馆这儿看看,那儿摸摸,这本书也想看,那本书也想借,有时甚至是“猎奇”,不加选择地“乱读”。因此,必须进行正确的辅导。我的做法是: 一、给学生上辅导课。每年对新进校的学生,由我上第一堂课,讲授图书馆的基本知识,检索知识与技能等。这样做,新生感到新颖,了解到一些从不知道的知识,既深受学生欢迎,又给图书馆以  相似文献   

6.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7.
张君昌同志的新《超媒体时代》出版仅一年。便创下发行1万册的成绩,这对学术作而言.无疑是骄人的记录。是什么使它赢得读的青睐.我想缘自本书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按需出版——一个折衷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6S):24-24
纸本书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写作、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养成了人类独特的阅读文化心理和审美体验。阅读几乎是与衣食住行具有同等地位的行为模式。“好书一本,清茶一杯”、“雪夜闭门读禁书”等等这样的生活趣味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血液中,无法设想没有纸本书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胡平 《出版参考》2007,(3):10-10
中国目前是个半数人不读书的国度,幸好,算下来还有六亿多人读书。这六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书。看起来不少,而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以上,这样比起来,就令人惭愧了,是我们而不是美国以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著称。  相似文献   

10.
傅野 《全国新书目》2010,(13):30-30
其实一直想写这样一本书,用它来满足我对民国历史病态似的迷恋与所有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陈静 《出版视野》2005,(3):33-33
最近读了《学前教育新论》和《幼儿道德启蒙与实践》两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家庭挫折教育这样一个少儿成长期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红伟 《大观周刊》2011,(2):53-53,22
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读半本书,一个月读两本书,一年凑大约20本书,一生读1000或超过1000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从你一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空闲时间安排、以及普遍的需要出发,你的一生至少需要深读1000本专业外的书籍,包括文学、科学、医学、哲学、历史、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袁舟 《新闻记者》2005,(3):78-80
《媒体MBA精要》的目标读者有三种:一、媒体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其他关心国内外媒体企业发展的人士;二、希望比较系统了解工商管理财经知识、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三、想学习MBA(工商管理硕士)但是没有机会的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想写这样一本书,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止庵 《中国编辑》2004,(4):28-29
一本书畅销,本身并不是普通读者读或不读这本书的理由。对读者来说,读书纯属一己之事,自有取舍标准;即便与别人所读相同,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读书不是凑热闹,所以无所谓“畅”,只要“销”就行了。  相似文献   

15.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近读裴玉章同志所著《荧屏前后——电视理论与实践问题探析》一书(重庆出版社983年出版),获益不浅,觉得有义务把它推荐给尚未读过的读者,特别是电视界年青的朋友们。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谈谈此书的成功与不足,作为个人的读后感(?)教于作者和读者。一、本书的地位评价一本书,特别是比较重要的书,首先要看它的历史地位。那末,《荧屏前后》在我国电视史和出版史上居于何种地位呢?笔者认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回答:它是我国第一部探讨电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门著  相似文献   

17.
徐立军 《视听界》2011,(6):116-116
最近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叫《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为本书所作序言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移植到中国电视业几乎都可以成立。我不停地把主题词“经济”置换为“电视”、把“GDP”置换为“收视率”,用这样的方式读这本书的体验,让我痛感为什么没有人如此来解读和反思中国电视。  相似文献   

18.
“农家书屋”聚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的老家在松花江畔,一个比较典型的东北乡村。30多年前,“文革”后期,村里有间图书室,父亲是管理员,我常溜去看书,《水浒传》就是在那儿看的;2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图书室没了。那时我上初中,仅有的两本课外读物是《今古奇观》和《金光大道》;10多年前,我同村里过年,闲来无事,想找本书看,左邻右合找了几家,除了课本,还是课本,竞无书可读;近几年,村里生活改善了,电视普及了,网吧也有了,但想找本书读,  相似文献   

19.
台港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氛围充洪在馆舍环境、馆内布局结构、家具设施中;也体现在“每一位读都有他们的书,每一本书都有它的读!”理念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喧嚣的都市待得久了,很多人都会心生倦怠,想收拾行囊一个人去旅行,想找一个清净之地游山玩水,让自己疲惫的心静一静,歇一歇。我也时常有过这样的想法,特别是在工作压力特别大,诸事不顺的情况下,这样的想法就会越发强烈。但没有想到的是,无意间与《于丹生活感悟》这本书的相遇,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浮躁的心也安静了许多——因为,风景不在别处,它就在你的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