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论汉字探源与宇素分析王小方自从安子介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与析字法问世后,海内外反响较大。由于这一理论和方法对母语是印欧语系的外国人学汉语确实有很大帮助,有的学者认为它解脱了“汉字难”的说法,突破了《说文解字》的中国传统模式,昭雪了“汉字落后”的“冤案”...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首先碰到的困难就是学认汉字。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符号)大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看了字形仍不能读出字音,读出字音也不一定能写出字形,看了字形和读出字音,还未必就能懂得它的意义。因此,汉字,“难认、难读、难写、难记”也就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尽快掌握汉语的一大障碍。所以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怎样才能使学生多、快、准确地掌握汉字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研究、探讨,人们已经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象“析字教学法”、“字素拼合法”、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汉字祖先》是我校自主开发的配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有关识字教学的语文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汉字的情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汉字构形规律对识字的重要性。汉字的形义关系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教学设计中,尝试运用“溯源——对照”的方式认识象形字的构字特点;依据“分解——组合”法科学而灵活地析解指事、会意字;强化偏旁教学的字理意识,做到“教一个得一串”,认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效率。在教学中,注意形与义的有机结合,凸显字理教学的特色,更好地为学生掌握汉字特点、识记汉字字形服务。  相似文献   

4.
自“六书”始,历来学者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从传统的“六书”“三书”理论到如今的“字符”、“字素”等新术语的出现,汉字结构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脉络。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逐渐认清了汉字结构研究中要区分造字法、用字法、汉字的动态构造方法与字形的静态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隶楷汉字与古文字的结构原理不尽相同,传统的“六书”不适于作隶楷字形的分类标准与类别名称,汉字研究应该揭示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明确它的共时性分类原则,隶楷汉字出现的直观缘由是小篆那圆转的构字线条变成隶书的规则笔画,象形字不能“画成其物”,指事字不能“察而见意”,传统“六书”的基础-象形条例无法继续存在,汉字造字理论就必然会发生变革,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有六种;笔画直接组合法,加笔画法,符号组合法,符号偏旁组合法,会意,形声,这是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简称“新六书”。研究隶楷汉字的构字理论是对传统造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与需要,依据汉字学“元点理论”,梳理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学经典成果,考察常用汉字的生成表意全程,发现:汉字表意是基于词义理解、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据义表意”,“以意表词”是基于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意向义迁”、构意居间关联象(字形)和义(义核)、行文条例对应着思维认知规律、会意字与意音字由自语素物化而来的字素拼合而成并通过字素连读表达构意。这些发现,揭举了汉族生活经验和汉语行文条例对汉字研究和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有望推进科学汉字观的建立、促进汉语语言学和汉语文字学研究及其成果在中文教学领域“求得对立的统一”,利于促成当下通过“形”“义”开展的汉字教学,因为“意”的补足而实现“形音义象融合”并有效提升字词一体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谈谈字理识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字理识字的文字学渊源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进行识字教学。在我国当代的诸多识字教学流派中有很多是渗透字理识字因素的 ,而湖南岳阳的“字理识字法”则是最明确、最直接、最集中的强调“字理”的 ,字理识字教学法强调依据构字原理进行识解和记忆汉字 ,包括按字源理据和对部分简化字、形变字运用现代观念进行新的析解识记。正如贾国均先生所言 :“字理识字具有同步研究的开放性的博采众长的兼容性。”这种按照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识字方法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形训”之说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  相似文献   

8.
汉字创造的语法修辞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也是汉字的“构字方法”;汉语语法先积淀于“字”,再显现于“句”;汉语先有语法,再有字法,后有句法;汉字还以言语的修辞法为创造方法,这是中华成为“诗的国度”之基因;汉字的创造积淀了“语法”与“修辞”的系统逻辑。  相似文献   

9.
陈望道的离合研究,是与其析字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析字体现了他重视汉字修辞的理论主张。以析字命名来源于顾炎武,把析字分为三大类来源于王观国。在此基础上,他广集例证后归纳了九个小类,离合则成为其中的一类。陈望道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离合与析字的关系,而且他所列例证及其分析体现了离合中“作者离,读者合”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指出了离合的替代功能。但是,陈望道关于离合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把离合看做析字的一个小类,把《郡姓名字诗》这首综合运用离合与减笔的诗作为离合的典型例证,没有体现离合的另一种形式“作者合,读者离”。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所阐述了汉字理论影响制约着书法理论,产生这样的现象,大氏因为:1.汉字理论和书法理论都有“法自然”的思维特质;2.书法理论惯于向汉字理论中“寻振”;3.《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书法理论;4.书法长期依赖汉字理论,以至于许多收论在讲书法之前,一定要先讲“字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厘清汉字是语素文字说首倡者与赞同者的不同观点,其次,本文发现,在同一个汉语语素形式下,其内容的或然性、多项性是普遍现象。这些或然的、多项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语素内容的进一步分辨,是由汉字来完成的,而不是汉语完成的。汉字是语素文字说赞同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汉字的析义功能先记到汉语头上,然后再来考察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是我们在讨论语言与文字时容易常犯的一种错误。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从语素的角度观察汉字会发现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汉字与拼音文字结构对应;汉字有没有独立意义。从而加深我们对汉字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在汉字演进的历史中,“口”字是一个活跃的构件,也是构形功能完备的构件,分析“口”字的构形功能对认识汉字构件的构形功能具有典型意义。“口”字的构形功能有五种:一是做象形字的构件;二是做会意字的构件;三是做形声字的形旁;四是做形声字的声旁;五是做形声字的标记。前四种是一般的构形功能,第五种是特殊的构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碑刻双形符字、双声符字既有历时传承字,又有共时新造字,是汉字意音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比较研究表明,双形符字是汉字形声字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双形符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是形声字形义优先的反映;双声符字是汉字表音化的体现和文字讹变的结果。研究这两类文字现象对于丰富汉字结构理论,探讨汉字形体结构理据,考释古文字与隶变之后异体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适其天性”的科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其天性"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是从道家的养生之道发展而来的,并由许多科学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领域分别提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让事物顺乎自己的本性发展,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减少妨碍事物自然发展的条件,人所创造的事物发展条件必须与自然的本性相合,在事物的发展偏离自然本性时要用自然的手段加以调节。"适其天性"科学方法是老庄哲学思想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古文字中,饰笔是对文字具有美化作用的装饰性笔划,关乎文字自身形体的变化;分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整手段,其实质与记词功能相关。添加饰笔属于繁化现象,古文字中的饰笔在文字构形中与文字的音、义无关,绝大多数都因不符合汉字经济化原则而淘汰。但也有一部分饰笔产生了异体字和同形字,而后因为分化词义的需要,部分异体字和同形字开始分化。同形字的性质与异体字正好相反,异体字的外形不同,但只能起一个字的作用;同形字的外形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的字。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字声旁一般分为同音声旁和非同音声旁。非同音声旁因与其含旁字不同音而被各路专家判为“都不表音”,并失去表音功能。文章分类描写了非同音声旁在含旁字中的表音实际,通过统计研究,认为非同音声旁并非“都不表音”,经过处理,其中至少有142个非同音声旁所带的749个相同读音的含旁字,能按声旁音读准字音。  相似文献   

19.
“一字重音说”是章太炎先生所创学说。此说提出之后,学术界至今尚未作出充分的认证。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并重点根据《说》的训诂,对章氏之说当补证其四端:一是补证重音字“旁驸本字增注借音”之例;二是重音字“丢掉一个音节,只读一个音节”之例;三是重音字“合音”之例;四是重音字“淘汰不再使用”之例(后三点是章氏未曾论述过的)。最后对“一字重音”现象的发展与消亡过程作了一些推断。  相似文献   

20.
异体词的名称、概念和范围,是异体词研究整理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异体词的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一词多形”或“同词异体”现象,应该根据此点确定异体词的范围。凡是用几个不同的书面形式来记录同一语词的现象,不管它们的读音是全同还是微异,都属于异体词的范围。存在着读音微异的异体词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所谓“条件异体词”以义项为观察对象,几个书面形式所记录的不是同一个词,因而不属于异体词的范围。比较而言,异体词这个名称更符合汉语语言学概念系统的简明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