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发展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进行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责任,文章从转基因技术科普宣传的内容、策略、渠道三方面,阐述了对科普工作的思考,以期提高我国公众对转基因生物的整体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为发展转基因生物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普及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社会、归于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的通常手段和主要载体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主要有科普说明文、科普小论文等。科普文章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认识,把人类的科技活动状况、科技研发的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表现出来,介绍给公众,传播到社会,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见,科普写作担负着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既然如此,科普写作的重点就在它的“普及性”、专业知识和大众消费。那么,如何在科普写作中把握这个重点,体现普及性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因此高校实验室不仅是引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也是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抗震防灾科普宣传示范基地依托实验室现有条件,将场馆设施、科教仪器、教学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和共享。抗震科普基地从"感知震害""结构抗震"和"科学防灾"三部分,将抗震防灾知识普及、宣传教育与工程抗震防灾科研紧密结合,全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相似文献   

4.
以"公众账号"为切入点,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大一至大三431名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公众账号的选择标准和关注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从知、情、行等维度出发,探讨分析账号发布的博文对大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社会价值观、生活态度、习惯养成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大学生关注较多的"公众账号"为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社会热点、心理健康、生活感悟等,挑选标准以包含社会元素和生活元素的信息量、经验值为考量,倾向于选择社会热点和生活感悟类的"公共账号"进行深入加工。后期深入关注过程中,看似主动关注,实则被动接受。在影响程度上,仅有在接受生活感悟类资讯时,是知情行三者统一,其余影响作用都仅停留在认知或情感层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北京化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物理科普基地"传递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的指导思想,开展针对公众和学生的机器人、无人机科普装置开发:危化品爆炸现场泄漏物成分协同检测系统,新能源汽车动态充电系统,智能家居控制实训系统。该项目的实施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见、可闻、通俗易懂的科普装置,促进科普文化氛围营造,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这过程中,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功能日益显现出来。电视科技栏目以及科技专题片也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十几年来,在科普教育的创新方面,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出许多新的经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科普教育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教育重在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同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重点来抓,而媒体在此行动中,有着无比重要的责任和作用,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电视节目而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做好科普教育的传播阵地排头兵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电视节目科普教育,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宣传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地区文明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电视科技栏目发展和现状的透视,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地阐述了新时期科普教育中电视科技栏目的传播平台作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的发展,大众科普是动力源与抓手。科普应增大与实需的对接度、契合度,要"细腻"、有"含金量"。民众身心健康、生活惬意和幸福感增强,需要形态多样、暖心的科普作品。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增大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国民比例和社会的活力、创造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全球增加中华民族的分量与关注度,需要优质科普提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加码、魅化科普,让科普频露面和提升科普力乃内需。  相似文献   

8.
科普活动对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影响,而科研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更是将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的行为,不但有利于激励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公众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全国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实践证明,这些科普活动提高了公众科学素质且受公众欢迎,还增强了公众防灾减灾实效。本文着重分析了科研实验室有效开展科普活动的实施情况,并对其形成的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希望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科研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要求。但由于参与形式的单一性和参与程序的复杂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既是政府的"帮手",又是公众的"抓手",新媒体视角下探索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可行性路径对于促进社会管理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北京自然博物馆多年来针对社区群众的科普工作经历,从受众分析、组织形式、活动种类、效果反馈等方面总结了博物馆社区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在实践之上使之理论化,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为博物馆更好地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公众、贴近实际的科普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环境科普基地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传播绿色理念,普及环保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环保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水平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环境科普基地建设存在水平低、对其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分布不均等同题.需要我们借鉴国内外优秀环境科普基地的先例做好环境科普基地建设规划、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建立健全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来加强其建设.  相似文献   

12.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根据该平台的功能及优势,文章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了将微信公众平台引入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促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公众总是与大众、群众、受众等日常或学术用语混用,但公众有特定的含义,虽然是"众中之众",实际上却"与众不同".公众的重要性即表现在其对人性的意义上,也表现在其对道德是非、对政治生活、对人类未来的价值上.但现代社会对公众存在的条件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公众之殇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公众之培育,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从重建公众存在的条件入手.在公众培育的时代任务面前,学校教育也可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李慧  宋佳 《人民教育》2023,(1):72-75
发展科普教育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普教育理念因社会发展语境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增进公众理解科学、促进科学传播是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政府在推动科普教育事业中承担首要责任,政府主导、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是科普教育良性发展的保障条件。公众科学素养监测评估为科普教育变革提供了动力。未来,我国应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科普教育生态系统,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本土高层次科普教育人才质量,加快建设优质科普教育资源、畅通传播渠道,重视和完善指向“四科-二能力”的科普教育监测评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实验室将科教仪器、场馆设施、教学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也有利于高校自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阐述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理论研究、实验室科普项目开发、大型科普活动组织、科普读物出版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与兄弟高校同行广泛交流、合作共进,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评估,是推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动力机制,也是提升决策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目前还存存在着诸如决策事项不够公开、透明、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感以及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制约因素。要想突破制约公众参与的"瓶颈",则需要从建立与完善重大决策信息的公开机制、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和建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方面寻求制度创新,这才是确保公众在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充分行使话语权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馆这块阵地上,常常并存两类展览: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这两类展览有明显差异。常设展览的主要表达形式为参与型,决定科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临时展览的表达方式基本上为传统的版面、模型和实物陈列,在科学馆教育功能中只起辅助作用。东莞科学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发挥临时展览快速及时和对常设展览内容的补充和开拓作用,有效解决"临时展览"短板,迅速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推动东莞市科普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华 《中国教师》2014,(4):13-13
<正>"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即公众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受到的身心影响。狭义的"公民教育",即学校有关"公民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建设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对社会有用,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众团体。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师教育》2014,(2):56-6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还需要公众积极的关注和参与,但反观新课改发现:宣传不到位,舆论准备不足,其他社会部门对新课程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理论阐释混乱,理念解读晦涩,公众领会费力,故教育观念转变难;教育部门单兵作战,忽视协同,公众对新课程的关注与参与度不高。上述状况的改善需要:主动寻求主流大众传媒的介入,通俗易懂地传播教育科学和课程改革知识及信息;推出知名教育学者进入主流大众传媒,开办教育及课程改革系列讲坛或节目;在主流大众传媒上建立平台,就课程改革问题开展教育学者与公众的对话与交流;通过主流大众传媒宣传推广课改经验和典型,使课改由"专业"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20.
电视是柳州市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造成公众没有参观过各类科普设施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没有",柳州市公众参与过各类科普活动的程度不高.在柳州市公众心目中,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而医生则是公众期望子女从事的首选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