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1997年以来我国高考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考研究主要涉及高考历史、高考模式、统一高考模式的存废、高考与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大学招生考试既是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枢纽,它对大学选拔新生和中学的教育及教学均具有调节与指挥作用,又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承负着整合教育系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因此历来是中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当这种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的利弊得失皆充分显露出来之后,更是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学者们以政治、经济、教育等为背景探讨了我国高考建立和变迁。  相似文献   

2.
高考是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枢纽,它对大学选拔新生和中学的教育具有调节和指导作用;同时它又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整合教育系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是中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对通识教育问题的讨论异常激烈,不少大学也开始尝试开展通识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美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中国大学自1999年扩招以来,普遍被认为质量有所下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的垢病。一般说来,选拔人才是高考的任务,而培养人才则是大学的任务,如果学生接受大学教育之后却普遍不被社会所认可,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高中-大学教育衔接。围绕新高考科目自选政策,以经历新高考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适应性、高中学习投入与大学专业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性分别作为“高中-大学教育衔接”的表征,基于院校影响力理论构建变量间关系模型,考察政策认同对教育衔接的直接影响、调节作用,用以评估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成效。通过对新高考试点省浙江的1 403名本科新生的样本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新高考科目自选政策的认同度较高,且在个体、家庭等因素上存在差异;政策认同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政策认同在学生高中学习投入与大学专业适应性的关系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高考科目自选政策促进了学生高中-大学教育衔接,新高考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5.
从2014年开始试点实施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旨在深化高中素质教育,重塑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业经历,以期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升入高等院校之后,这些经历过首轮新高考改革的学生在入学后的学业适应状况如何?其新生阶段学业表现及专业兴趣是否优于尚处于传统高考模式之下的其他区域的升学者?为回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效应,评估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成效。我们研究发现,受走班制、选考制等对学生高中学业基础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使得大学新生的学业表现略有下滑。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强化,新高考改革显著提升了大学新生对就读专业的兴趣。此外,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于来自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大学新生而言,其学业适应下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理念衔接,共塑一流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与高校的共同使命,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立意之一。"通识教育""学习投入"和"社会服务"作为当代大学教育质量的三大支柱,依赖于高中阶段的素质基础,是发达国家大学招生的重要考核内容。就普通高中与大学教育有效衔接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在实施新高考方案时需要做到四点:一是用通识教育理念引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监控;二是将学习投入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全面提高中外文化经典阅读质量;四是全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行动。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是个体能力张扬的展现,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对社会公平问题的关注必然从教育公平开始,高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历史选择。需要从确立大学精英教育思想、平衡区域差异和消除经济与文化贫困几方面入手,为实现高考公平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的高考招生工作,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选择未来的知识创新者,综合素质基础的社会服务者和领导者,多元智能方面的特长者,多元文化的学生集体,以培育更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存在天然的联系,既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又能动的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高考改革牵涉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刘海峰指出“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力、主体以及改革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以期对高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提供理性的解释,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高考的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社会、个人和教育内部三个角度来审视,高考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形态。从社会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高等教育机会,预演分配社会机会,促进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充当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等功能;从个体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个体生存资源,提高个体享用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等功能;从教育层面看,高考还具有牵制教育目标和左右人才规格,充当教育指挥棒和评价教育质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高考制度设计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存在诸多矛盾,高考公平再次受到考问。重新审视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趋势,坚持评价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结合,在公平公正原则的主导下,实现引进与吸收,重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考价值选择,对于维护考试公平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中新课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追求,新高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基本目标。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可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新课改只有通过新高考的检验,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校间办学条件差别太大为由,主张改革统一高考制度,转而实行分散考试,由各高校自主考试,这一观点在论证逻辑上存在缺陷。如此而为的结果是,可能严重加剧基础教育阶段现已存在的不平衡。在高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迫切需要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缜密深入的分析论证,尤其是要有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考试舞弊本来只与考试本身有关,但是,高考作为连接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历来就对教育和社会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大规模高考舞弊事件的发生,不仅意味着考试本身出现了问题,同时也清楚地折射出在教育和社会的某些方面正预示着某种程度的危机。了解这些危机,有助于从本质的层面认识高考  相似文献   

15.
现实表明,高考对基础教育有很多的负面影响,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病在于综合评价机制的缺失。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设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分散高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很多评价难题决定改革现行高考机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PISA考试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虽然在性质上具有明显区别,在对象上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两类考试都以检测学生"是否具有持续终身的学习能力"为基本追求,相关性非常明显。PISA考试在阅读能力检测方面,对阅读素养界定、阅读能力等级划分等都对建构符合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我国普通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检测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各类考试评价中,高校招生考试的影响最为广泛而重大。推进我国高考综合评价改革,需要认真探究其保障条件,选择适宜的改革途径。既要重视健全学生日常学习成绩的有效考核机制,也须建立相应的学校诚信与社会诚信的保障体系。走渐进改革之路,可避免考试评价制度大起大落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极大地降低高考改革的教育成本与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分析显示,高三学子认为参加高考既是个人意愿,又是别无选择的唯一出路;高考不应"一考定终身",而应该有多次考试机会,赞成加考面试;支持高校自主招生,招生依据应该是考生高考成绩、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现行高考制度比较公平,但效率不高;考试命题不能很好地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在公平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考试效率。  相似文献   

19.
高考与统一高考之辩——兼与孙东东教授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7年来,中国的高考制度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 是诸多论者没有区分高考与统一高考。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几乎没有 人认为在教育或高等教育中要取消考试。很多人对现行高考的批评或批 判,实际上是对高考统一性的批评或批判。以"存在四大误区"为由所指责 的对象,应是统一高考制度而不是高考制度;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是个 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考”比较不能以偏概全,哈佛拒收SAT状元,中国不能照搬,要具体分析中美“高考”制度的差异及其适应性;比较中美“高考”制度的得失,必须顾及二者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我国高考改革,更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招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