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商标实践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一些企业纷纷抢注或假冒其他企业已使用或较早使用的商标,而抢注者或假冒者则堂而皇之,不受法律的任何制裁,被抢注者或被假冒者则投诉无门,不能获得法律的有效救济。随着这种现象的大量频繁出现,已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和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这种抢注或假冒商标的行为,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2.
商标侵权行为的行政处理王明刚李云凤目前,对商标侵权行为的制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均由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做出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对于假冒注册商标和商标侵权行为,被侵权人既可以向侵权人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地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相似文献   

3.
198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它标志着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商标管理开始法制化。到1992年底,全国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36万件,跃居世界前10名,成为商标大国之一。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法之徒和少数生产经销单位无视《商标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据国家商标局披露:1991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商标侵权和假冒商标案件16158起,比1990年增长21.5%;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出,1992年上半年全国假冒商标案件达1340起,比1991年全年案件又增加408起。因此,加强全民商标意识,打击和严惩假冒注册商标犯罪活动,对于切实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商标侵权行为司法处理”的两个问题王明刚商标侵权行为的司法处理,包括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两个方面。一、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民事制裁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注册商标专用权遭受侵害时,被侵权人既可以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并在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再...  相似文献   

5.
对商品生产者的反向假冒行为包括商标反向假冒和其他形式的反向假冒,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已对商标反向假冒作出了规定,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许可撤换他人商品上的注册商标后将商品出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其他形式的反向假冒则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范。  相似文献   

6.
商标的反向假冒应涵盖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商标的反向假冒是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框架内,应由《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规制。为适应加入WTO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情节严重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应予以犯罪化。在设立反向假冒商标罪之前,可通过司法解释对现行《刑法》第213条进行扩充解释,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纳入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标法》在第二次修订后认定假冒行为为商标侵权行为,之后商标法的修正案没有作出新的规定。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又侵犯了他人的商标专有权,还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实践中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我国有关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定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定性,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既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商标专有权,也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了侵害。通过论述商标的反向假冒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几点健全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规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反向假冒商标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消除他人的商标而将自己的商标用于他人的商品或腮务上进行销售的行为。通过对理论界关于商标反向假冒中几个争论较大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商标反向假冒不仅构成侵权行为,而且构成对商标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10.
商标(俗称品牌、牌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一些经营者为牟取不正当利益,同时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大量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不断产生。本文从新《商标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出发,分析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主体、构成要件、实施目的、危害性及立法意义。提醒商家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不被他人正向假冒,更应防止他人反向假冒,从而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商标法将假冒商标界定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该界定不适应对驰名商标扩大化保护的国际惯例,对市场复杂变化中出现的商标反向假冒的规制存在法律漏洞。本文结合国外关于假冒商标的界定分类及立法与司法实践,认为对假冒商标应作扩大化解释。在着重分析反向假冒的侵权要性和法律适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商标立法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商标反向假冒是一种特殊的假冒行为,它不仅侵害商标所有人的商标权,也侵害消费的权益。更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的可构成犯罪。我国《商标法》将该行为定性为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失妥当;《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未将其列入不正当竞争行为;《刑法》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但该罪并未包含反向假冒这种行为。因此,这些法律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商标(俗称品牌、牌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一些经营为牟取不正当利益,同时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大量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不断产生。本从新《商标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出发,分析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主体、构成要件、实施目的、危害性及立法意义。提醒商家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不被他人正向假冒,更应防止他人反向假冒,从而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刑法的角度,通过对驰名商标犯罪社会危害性、刑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功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的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系统论述了驰名商标刑法保护的必要性,针对我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驰名商标刑法保护尚存的一系列问题:没有从刑法角度制裁驰名商标淡化和反向假冒,服务商标、未注册商标都没有相应的刑法保护机制,刑法对商标权的保护量刑过于简单,本文对这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虽然我国已在《商标法》中做出了商标反向假冒的规定,并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民法通则》中也做出了要求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但由于上述立法中仅涉及了商标的反向假冒而没有涵盖所有的商业活动中的反向假冒问题。所以,除商标反向假冒外的行为,国家都只是在立法中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而没有做出认定在除商标反向假冒外的行为是否为反向假冒的具体标准。因而,文章以Steven SALIM,et al.诉Fox Kids案为例,分析美国在认定所有商业活动中反向假冒的标准,以期能够为我国的立法完善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我国几起商标反向假冒案件的出现立即引起经济学界及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反向假冒行为的认定及其对社会的危害该如何解决等问题引发了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激烈讨论。本文着重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特征、表现形式、定性及假冒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用以标明自己所生产或者销售的商品,与其他人生产或者销售的同一商品相区别的标记。假冒商标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者,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故意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我国,1982年8月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1983年3月1日施行了《商标法》。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修订,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商标法实施细则》。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关于惩治假…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商标法》将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本文对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的特征、构成要件及有关国家对该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需要完善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对抢注商标现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申请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前提下,出现大规模注册商标和抢注商标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探究。讨论了这种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应在坚持原有的注册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对商标注册申请人进行必要的限制以及对抢注商标行为进行必要的制裁和惩罚等手段,加强这一制度所应体现的公正公平以及对合法拥有商标权益的及时保护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服务商标增设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对象,但修法至今,假冒服务商标行为在实践中的定罪率极低,服务商标并未获得与商品商标等同的刑法保护地位。在具体裁判中,商标类罪名对象范围及入罪标准的确定需要兼顾罪刑法定原则与体系性解释的合理性。鉴于服务商标的特殊性,假冒注册商标罪应该建构起“二元评价体系”,从个别化解释路径对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形式加实质的判断,对服务商标适用比商品商标更高的入罪数额标准,以实现对两类商标的差异化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