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商品生产者的反向假冒行为包括商标反向假冒和其他形式的反向假冒,我国新修订的《商标法》已对商标反向假冒作出了规定,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许可撤换他人商品上的注册商标后将商品出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其他形式的反向假冒则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范。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商标法》将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本文对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的特征、构成要件及有关国家对该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需要完善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商标(俗称品牌、牌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一些经营者为牟取不正当利益,同时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大量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不断产生。本文从新《商标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出发,分析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主体、构成要件、实施目的、危害性及立法意义。提醒商家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不被他人正向假冒,更应防止他人反向假冒,从而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商标(俗称品牌、牌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一些经营为牟取不正当利益,同时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大量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不断产生。本从新《商标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出发,分析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主体、构成要件、实施目的、危害性及立法意义。提醒商家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不被他人正向假冒,更应防止他人反向假冒,从而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商标侵权犯罪案件日益增多,而目前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侵犯注册商标犯罪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时对于“明知”、“同一种商品”、“相同商标”等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应该完善关于商标犯罪的法律规定,实现与有关注册商标、商品分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衔接,正确理解“明知”、“同一种商品”、“相同商标”的含义,从而正确区分商标侵权行为中犯罪与行政违法、民事侵权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商标反向假冒是一种特殊的假冒行为,它不仅侵害商标所有人的商标权,也侵害消费的权益。更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的可构成犯罪。我国《商标法》将该行为定性为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失妥当;《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未将其列入不正当竞争行为;《刑法》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但该罪并未包含反向假冒这种行为。因此,这些法律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司法解释对假冒注册商标罪罪状内容的规定存在模糊性和不完整性。认定名称不同的商品是否属于同一种商品应严格把握客观依据。其他认定为相同商标的情形应侧重于把握是否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假冒注册商标的一部分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应对相同商标作扩大解释。未经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应按照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优先于标价的原则计算。非法经营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不是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量刑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国已在《商标法》中做出了商标反向假冒的规定,并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民法通则》中也做出了要求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但由于上述立法中仅涉及了商标的反向假冒而没有涵盖所有的商业活动中的反向假冒问题。所以,除商标反向假冒外的行为,国家都只是在立法中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而没有做出认定在除商标反向假冒外的行为是否为反向假冒的具体标准。因而,文章以Steven SALIM,et al.诉Fox Kids案为例,分析美国在认定所有商业活动中反向假冒的标准,以期能够为我国的立法完善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商标的反向假冒应涵盖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商标的反向假冒是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框架内,应由《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规制。为适应加入WTO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情节严重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应予以犯罪化。在设立反向假冒商标罪之前,可通过司法解释对现行《刑法》第213条进行扩充解释,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纳入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商标注册原则,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商标法的薄弱环节。商标在先使用权是在注册商标的申请日之前,就已经在该商标注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或者类似商品或服务上善意连续地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该商标使用人享有继续在原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该商标的权利,其性质为商标权。建立商标在先使用权制度,对未注册商标进行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标法》在第二次修订后认定假冒行为为商标侵权行为,之后商标法的修正案没有作出新的规定。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又侵犯了他人的商标专有权,还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实践中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我国有关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定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本文通过分析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定性,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是一种侵犯他人的商标专用权及国家商标管理制度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过程中又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处断。行为人明知某种商品属于伪劣商品,且明知该商品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仍予以销售,构成犯罪的,应认定为法条竞合犯,依据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处断。行为人假冒注册商标后又销售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以获取非法利润的,属于吸收犯的一种类型,应认定为假冒注册商标罪。行为人非法制造他人的注册商标标识,又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该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的标识的行为之间存在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吸收关系,符合吸收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既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商标专有权,也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了侵害。通过论述商标的反向假冒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几点健全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规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罪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领域的犯罪日渐增多,其中通过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进行犯罪的现象尤为突出。为了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区分罪与非罪,应当注意从“同一种商品”、“相同商标”、“使用”、“情节严重”等多个方面厘清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5.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用以标明自己所生产或者销售的商品,与其他人生产或者销售的同一商品相区别的标记。假冒商标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者,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故意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我国,1982年8月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1983年3月1日施行了《商标法》。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修订,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商标法实施细则》。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关于惩治假…  相似文献   

16.
反向假冒商标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消除他人的商标而将自己的商标用于他人的商品或腮务上进行销售的行为。通过对理论界关于商标反向假冒中几个争论较大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商标反向假冒不仅构成侵权行为,而且构成对商标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17.
文梨 《华章》2012,(29)
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规定存在模糊性和不完整性,给打击犯罪带来难度.因此就有必要探究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量刑中的疑难问题.在定罪上,对“同一种商品”的认定应以公众的一般认识为依据;其他认定为相同商标的情形应侧重于把握是否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同时要厘清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诈骗罪的界限.在量刑上,要注意区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界限,达到罪责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198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它标志着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商标管理开始法制化。到1992年底,全国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36万件,跃居世界前10名,成为商标大国之一。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法之徒和少数生产经销单位无视《商标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据国家商标局披露:1991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商标侵权和假冒商标案件16158起,比1990年增长21.5%;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出,1992年上半年全国假冒商标案件达1340起,比1991年全年案件又增加408起。因此,加强全民商标意识,打击和严惩假冒注册商标犯罪活动,对于切实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商标犯罪形式越来越复杂,我国相关刑事立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涉案金额是我国目前对于商标犯罪定罪量刑的依据,需要对计算涉案金额的相关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反向假冒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情节严重的应当构成犯罪。目前我国对于服务商标的法律保护仅仅局限于《商标法》的规定,应将其列入商标犯罪的保护对象。不论是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还是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都应列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0.
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到了非制裁不可的地步。然而目前制裁假冒违法行为成效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制本身不健全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制裁假冒商标行为的法律设想;加强商标法制机制,完善商标立法和执法;宣传商标管理法规,增强商标法律意识;加强商标印制管理,是预防假冒名牌商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