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忠运 《青年记者》2005,(12):68-68
新闻贵“新”,新在能抢先一步,迅速出手捉“活鱼”;新在能有独特发现,善于从老题材中挖好新闻;新在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言人所未言,喊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2.
郝雨 《新闻记者》2005,(11):20-22
一、“人”的精神与人的“精神” “人文精神”,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中已经成了一个颇有些时髦的用语,可以说,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已被用得太多太滥了.甚至房产商卖房子、酒店开张,都大讲“发扬人文精神”。本以赚钱为目的的商家和“人文精神”攀亲.用“人文精神”装点自己的门面.这不能不说是“人文精神”的异化。然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传媒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3.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4.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10,(16):117-117
浓墨重彩的“文化”背景下,“创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产品给谁看、给谁用,谁会用、爱不爱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5,(38):34-35
在成为计划经济的长子之后,上海长年处于孤独的领跑状态中,于是上海逐渐孤立,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日本“脱亚入欧”的心理——某种程度上不把自己当作“中国人”,因而把一切外省人蔑称为“乡下人”。  相似文献   

6.
在写批评稿时,我给自己订了个“约法三章”:实、准和适当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7.
丁理 《新闻采编》2007,(5):32-33
随着《南京零距离》“零距离”贴近民众的“民生新闻”的成功运作,全国范围内随即引发了“民生新闻”热,各大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自己的“民生”节目。由此,运城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第一时间》栏目也应运而生。像其它台的民生节目一样,这是一档站在百姓立场、以平民视角来关注百姓生计的本土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内容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日常的七零八碎、家长里短等。节目中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让他们自己在镜头前述说,增强其话语权,并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体现出媒体对百姓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三贴近”的新闻从业理念。  相似文献   

8.
《信息系统工程》2004,(5):23-27
“同质化”这个名词在IT界内一出现.就被专家、IT厂商冠以骂名。没有一个IT厂商愿意将自己的产品与“同质化”联系在一起,他们宁愿去接受一个听上去更为顺耳的字眼儿,即“标准化”。  相似文献   

9.
“有偿新闻”也叫“软广告”,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中上镜头、占版面、出声音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或编辑以物质利益的行为。《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严格禁止记搞“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211"工程:紧急呼叫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主要介绍了美国“211”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情况,并重点介绍了“211”电话网络的工作机理和工作流程。这对我国公共及高校图书馆界如何深化和延伸自己的服务模式、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13.
骆正林 《新闻传播》2006,(2):52-54,56
新闻是由事件构成的,电视新闻当然要给观众报道“事件”。世界每天都有大量新闻发生,但是电视在选择“事件”时,却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而苦恼。在社会空间内,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频道密度却在不断上升。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人被逼着从“文化人”向“儒商”转变,他们必须精通“事件营销”的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有人看。  相似文献   

14.
如果要评选2003年内地娱乐圈最大丑闻,“女歌星与皇阿玛的性交易”当之无愧。从6月28日女歌手周璇声泪俱下揭露演员“皇阿玛”向她提出“性交易”的要求,至戏剧化地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张铁林对我有性要求”,上演了一出十足闹剧。然而更加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娱记对此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使出浑身解数狂挖小道消息,媒体更是不吝版面大炒特炒。澳大利亚一家媒体指出: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6.
姜鹂  刘银刚 《新闻窗》2005,(4):27-28
如果说电视新闻主要是反映新闻事件,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给观众以“信息”的话,那电视新闻评论则是以客观事实或现象为出发点,进一步对事实或现象进行解读、分析、观察,揭示事实的本质及所蕴涵的意义,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仅给观众提供“信息”,而且给观众以“感悟”。  相似文献   

17.
小的时候,每当自己惹了“祸”,当爹的总是不问前因后果就先揍一顿屁股;过后当娘的又疼心疼肝地给揉那屁股。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揉屁股”的新闻报道是会经常出现的,不过往往是“爹”“娘”身份合一。譬如,今天甲地因严重私挖乱采,造成重大污染而被新闻媒体曝光;几天后,新闻媒体又报道说,甲地如何吸取教训,全力以赴抓整改,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梁苗 《今传媒》2005,(12S):71-84
在日常消费品领域,到处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标记。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能否在更多行业的产品上打上“中国制造”的印记,以摆脱时不时得看人眼色行事的格局?限制这一梦想成真的因素很多,但最关键者,莫过于在高新技术诸领域里,中国有无国际认可的“中国制造”的“行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有了国际认可的“标准”,就有了“中国制造”的话语权。没有自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就只有听从别人吆喝的义务而没有自己说话的权力。 错过无线通讯1G、2G时代的中国电信业,面对方兴未艾的3G时代,以力争把中国3G标准TD-SCDMA系统纳入国际电联(ITU)主流标准为契机,开始了在无线通讯领域里为“中国制造”争取话语权的艰难博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李佩珊 《声屏世界》2007,(11):26-26
电视新闻报道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多一点谈“情”说“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向受众传递社会关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一篇“先改变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就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