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记忆是集体记忆中具有政治属性的特殊部分,它传递着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有着特定的政治目标。政治记忆有着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功能,这些认同功能的实现贯穿政治记忆唤醒、重构和刻写的全过程。政治记忆的激活和刻写必须借助文字、图像、仪式、空间和文化等载体。当前,政治记忆面临着虚无化、遗忘化和娱乐化等风险。要通过“记忆之场”建构、影像呈现、仪式展演、故事叙事、个体化书写等来激活和刻写政治记忆,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一经问世就以便捷性、共享性、生动性等特征受到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是塑造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兴力量。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发现,短视频传播具有融合大学生情感需要和满足大学生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大学生产生新需要的情感互动逻辑。短视频观看者和视频制作者互动仪式具有情感触发的显著特点。客观上也是大学生群体身份认同、集体团结和集体道德产生的过程。短视频繁荣背后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去中心化、圈群化、情绪化等隐忧。要着力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夯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加强和改进仪式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发的情感根基;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短视频平台的治理,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清朗空间,发挥短视频情感动员的优势,赋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史记忆依托同质性的“情感黏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与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是基于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汇聚.研究以“记忆之场”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记忆情感场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党史“记忆之场”的情感养成过程.党史记忆的场域经由不断宣传、组织、动员,唤醒、激活了过去的党史文化,并且在历史传统、当下目标与未来展望的叙事体系中被赋予与时代吻合的政治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建构,以“政党—国家—民族”进阶链式补充了革命文化的集体记忆,昭示着国民深厚的政治信仰与政治认同,对于国家民族政治共同体建构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是战争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但是,国家认同有双重理路,英雄主义有多元表征,集体记忆有代际变化,文章试图说明,"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如何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建构不同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强调青年工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性,青年政治认同是加强党对青年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仪式作为一种非文字记忆的文化传承与历时书写方式,对青年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民族内聚力的生发具有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行动逻辑,并借助既有关于仪式理论的研究成果,探析青年政治认同的文化根脉与核心机理,以便进一步发掘仪式在青年群体意义生产与价值传递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发现,以仪式为媒介,通过符号化、具象化、可视化操演的仪式实践推进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可有效实现价值注入与情感能量的激发,增强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感与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祭仪式是高度凝聚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的政治仪式,是增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仪式时空唤醒记忆以提升身份认同,仪式符号表征意义以增进文化认同,仪式操演规范行为以强化政治认同。这一作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时空局限、符号单调、操演刻板等问题,影响国家认同的范围、基础与实效。要扩展仪式传播途径,延伸认同范围;丰富仪式设计内容,营造认同氛围;注重仪式双向互动,激励认同行为,进而增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国家象征与标志具有实物、符号、仪式、法治、社会心理等多维度的存在逻辑与使用语境,在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表现为丰富的层次性功能:国家象征与标志以实物的具象标识建构国家基本认知;以符号的意义载体表征国家价值存在;以仪式的情景展演渲染公民爱国情感;以法治的刚性约束彰显国家崇高权威;以社会心理中的历史记忆链接国民身份归属。新时代深化国家认同教育仰赖多维度国家象征与标志的作用发挥,教育者应牢牢把握国家象征与标志这一关键问题,在由表及里与深入浅出的内容讲解中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8.
学校仪式具有建构性、象征性和重复性等特征,在操演过程中传递集体记忆、塑造国家认同.然而,价值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化趋势凸显,学校仪式教育陷入内核固化、操演僵化困境之中.为了化解这种困境,学校仪式教育必须重塑意义内核、更新操演程式、提高学生参与性.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为传播重大科技成果新闻提供了新途径,其评论区的评论反映了受众的心理及情感动向。对此,基于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政务抖音账号,运用ROST CM 6.0软件对其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新闻的相关评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评论者在表述自身感受时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情感,评论文本的高频词汇主要为对国家共同体、情感、身份认同、科技成果认同四个方面的表述;主要情绪倾向为积极情绪,高达88.84%;“中国”和“祖国”是核心词汇,与之相连接的多是情感动词和科技名词。基于对高频词的进一步提炼和评论语义的整体分析,认为在重大科技成果新闻传播中,科技引向的集体记忆、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品质和科技成果的进步与创新这三个方面是公民国家认同生成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短视频时代提升青年的政治认同,为党和国家占据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战场的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支撑,有助于提高国家政治的传播力和公信力,维护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面对短视频时代的到来,需要创作出更多符合青年接受力的短视频作品,加强主旋律短视频的传播力建设,健全短视频平台的监管体系,为提升青年的政治认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培育青少年正确的民族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的神话选文,再现了中华民族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神话中的同源共祖思想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提供素材,神话中的符号表征凝聚了民族共同情感,神话中的文化色彩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神话选文所建构的集体记忆、传递的符号认同意义和蕴含的时代精神,再现了中华民族之美。  相似文献   

12.
政治认同以公民对政党、国家、民族的情感为表征,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共同领域为界域。在社会转型期,稳固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现阶段,中国公民政治认同正面临着弱化,既有现实场景变化所带来的时代冲击,也有现实消解性障碍。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内生动力,牢固的公民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因此,国家要以公民政治认同的建构为突破口,弘扬社会正义,疏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在实践中进行公民教育,坚持价值应然与经验实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记忆理论为考察学校仪式提供了历时性的维度.基于文化记忆视角对学校仪式进行考察,发现学校仪式能够稳固而鲜活地存储久远的学校记忆,在社会和时间双重层面建构身份认同,且具有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力.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历时性功能,需要深入挖掘学校仪式中可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记忆,重视学校仪式象征意义体系的固化、呈现与传播,运用学校仪式对文化传统进行教育导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主旋律短视频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弘扬社会公平正义、传递拼搏奋斗正能量,又符合大学生社交、学习需要,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可能。主旋律短视频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阵地、创新育人范式、提升育人效果,培养大学生国家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主旋律短视频可通过推动“单一视听”向“全身沉浸”变革、“情感脱域”与“角色共情”融合、“价值引导”与“行为生成”共生来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为实现主旋律短视频高质量赋能,可从内容辨析、主体联动、情感共振、价值塑造等四方面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弹幕互动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科学、完整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文化是逻辑起点,民族文化唤醒集体记忆,集体记忆调动价值共识,进而驱动人们借助弹幕参与互动并构筑完备的互动场。互动仪式要素是逻辑中介,互动场中四大仪式要素的互构与循环完成了民族情感从唤醒到凝聚再到认同的驱动发展过程,使其短暂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持续性输出的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是核心要义,情感能量的迸发促使个体不断产生持久性的归属感、团结感和认同感,并持续将其现实化,进而驱动人们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网络短视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由主动走向被动、由局地走向国际,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由抽象走向具化,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这种嬗变使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发起新的挑战,即误导大学生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冲击和稀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信息茧房、固化学生思维。通过发挥网络短视频载体功能、强化国家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自我把关能力以夯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基;利用网络短视频媒介功能、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大学生话语传播能力以扩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翼;完善网络短视频净化功能、优化信息传播环境、加强意识形态监管力度以纯洁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气;拓展网络短视频实践功能、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丰富思想道德品质内涵以凝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体: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李平 《天中学刊》2023,(6):16-22
新时代公民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爱国主义体现了公民国家认同的基本要求,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条件和鲜明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是增进新时代公民国家认同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为重点,以公民国家意识为核心。同时,借助重大政治仪式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增进公民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感的重要举措和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广告对集体记忆进行选择、建构与叙事时,在选择方面,一般选择能够联结广告品牌或产品与其目标消费群体的集体记忆,其联结方式有时代背景及事件联结、产品或品牌联结、情感与理念联结等;在建构方面,故事文本简洁直接而主题鲜明,经常在象征符号中植入特定品牌或产品信息,强调或创设利于促进重复消费的集体仪式;在叙事方面,往往从广告目标与主题出发,灵活采取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20,(3):72-78
以中国传统村落潮州"象埔寨"为研究对象,对村落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近距离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GIS空间技术方法分析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间的关系,并对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建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宗祠、家庙、游神仪式等是村落典型性文化景观且在建构地方集体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宗族伦理秩序、文化信仰、风水观是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重要因子;村民重视文化景观的延续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深度并进行再塑造;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又强化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增强地方认同感.通过对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的分析,不仅可建构地方集体记忆,推动区域文化遗产持续性保护和乡土精神回归,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