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单人纸牌游戏》是作者艾米·刘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男权社会,主流社会以及西方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艾米这一形象。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融合了民族和性别于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他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立秋策略,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她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 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 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斯皮瓦克是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浪潮中的代表人物。她关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主张不能因为民族、性别、肤色等因素而放弃文化批评的权力,并通过策略性本质主义的批评策略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斯皮瓦克对第三世界女性差异性的分析,揭示了白人女性主义者的特权意识和帝国主义权力话语的霸权本质,实现了对第三世界女性的再认识。斯皮瓦克的批评思想和方式为我们研究西方或白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相结合,揭露了白人霸权文化和传统父权文化对第三世界女性的歧视与约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更能凸显女主人公黄玉雪在主体身份被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中重构自我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女性主义关注的是父权制对妇女的统治及西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妇女的统治的问题。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裔女性的命运演化史,沉默和打破沉默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以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为叙述中枢,探索了华裔女性受到霸权文化、殖民话语的双重边缘化,沦为主流社会外的"他者",失去声音的问题,揭示了华裔女性沉默的根源,呼吁寻找非殖民化出路、解放女性,使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体现了作者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批评都堪称当今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它们都产生于解构主义的文化背景,并受此影响解构中心主义、呼吁文化变革;另一方面,它们之间还两两结合,产生了新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而这些新理论又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女权主义及其发展,二是传统科学观及其批判,三是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具体而言,则包括四个方面:源自女性心理的性别意识、女权主义的解放政治观、科技理性反思和同情性认识模式思想.由女性心理和性别意识衍生出了性别压迫和性别平等理念;女权主义解放政治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基因经过多次嬗变导出了男性与女性、男性认识与女性认识的二元界分;科技理性反思蕴含着信念的可变性观念,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知识生成的社会过程的性别因素标准;同情性认识模式则满足了人们关于知识来源的价值追问,提出了认识的相对性、非中立性以及主体偏好的存在性思想.通过梳理上述四个要素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关系,意在说明,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西方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陈衡哲是五四时期最早传播与借鉴早期西方女性主义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女性苦难的同情,并针对现实,对女性如何摆脱其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她的开拓意义就在于很好地融合了早期西方女性主义的主张,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她的女权主义文学观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话语的出发点。《新装》这部短篇小说运用象征手段揭示了关注女性写作状态,争取女性创作空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研究是在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跨越了诸多学科,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笔者着重讨论在社会理论视阈中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理论通过与社会理论的对话,从中吸收理论资源并且给主流社会理论提供了性别的视角;除此之外,女性主义理论重点放在对传统社会理论的男权主义扣性别盲点的批判上面,它表达了女性主义理论的立场和个性。新近的女性主义理论开辟出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这些话题已经得到了主流社会理论的关注和认可,拓宽了主流社会理论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理论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韧的实践精神,不仅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弥补了传统社会理论中的性别盲点,拓展了其理论空间,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理论个性。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始终关注社会中人的"性"及"性别"形象问题,坚持挖掘历史文化语境中各种形态的"看"与"被看"的形成及影响。作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无可回避媒介形式的广告刺激潜在消费诉求的目标群体,深度制造、利用两性消费价值的基本特性自然被纳入女性主义批评领域。通过对广告媒介女性主义研究倾向的回视、及消费主义文化在社会性别领域的深刻影响的反思,必须清楚看到性别意识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具体存在始终处于动态进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性别差异固有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研究介入路径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也必须不断动态拓展视域。  相似文献   

15.
贝弗利·法默的女权主义作家的身份一直受到争议。法默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被动、弱小似乎与女权运动提倡的妇女解放格格不入,法默自己也不认为她的写作在宣扬女权主义观点。但法默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再是传统文学中的被观察的客体,而是观察的主体。法默以女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和男性,探索女性内心的情感,寻找女性的性别身份,反映女性受到的压迫。这种写作方式在女权意识蓬勃发展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法默的作品正是女权运动的成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凯特*格朗弗尔 (Kate Grenville) 的小说<丽莲的故事>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详细阐释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以及女性话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当代戏剧文学作品中也表现频繁。从戏剧角度呈现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女性意识,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戏剧创作对当代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重在揭示当代戏剧中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揭示当代戏剧中表现出来的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及特点。戏剧创作应当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应当抛弃陈旧的性别角色定位和传统的性别观念,建构女性意识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教育史学不断遭到来自女性主义史学的挑战.本文主要以英美教师的历史研究为考察对象,说明在女性主义史学的影响下,西方教师历史研究在史学认识论、研究领域、研究分析范畴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批评是以性别为标记、以女性为主体、以性别话语为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批评流派的批评方法。经历了平等、差异、双性共体等三个阶段,并形成了自身的方法论原则,而“双性共体”是女性主义批评解决文学中两性关系、人类未来形象等问题的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