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篇佳作的诞生,语言出新是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是情愫的外化。“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妙的概括。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奔突,知识的储备,乃是语言出新的沃土。  相似文献   

2.
打牢基础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语言:“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意思是说,只有把树木的根培育好了,才能得到它的果实。只有给灯加油,才能看到它发出的光。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仔细品来,这段话充满哲理,  相似文献   

3.
养根竢实,循循有序。韩愈告诫李翊,为学要“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意思是说,要想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打基础在方法上应注意些什么呢?陈善说:“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  相似文献   

4.
“不做贤相,即为良师”。这是他择业与人生的价值观。在这种认识观和价值观的激励下,他在将近二十个春秋里,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奉献着自己的真诚。他心里始终记挂的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他的脚下永远延伸的是走不到尽头的征途———育人。也许人生的法则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故而,尽管他信奉“沉默是金,平淡是真;尽管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尽管他总乐于斗室伏案,用笔倾诉,用心旅行。然而,其“实”为他流溢着芬芳;…  相似文献   

5.
个体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感知,恰如初生婴儿对于光线的感知——敏感而渴望。感知对于个体对事物的萌芽印象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唐代韩愈所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一样,“膏”的肥沃何尝不是来自于光晔的感知呢?因此,个体感知对于学生如何能更好地感觉、认知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前介紹傳統语文教育的时候,曾經談到前人向学生进行作文訓絳的一些經驗。(見本刊今年三月号。)这里再就方法方面,补充几点。一、培养写作能力,要从根本处着眼,重視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識,并且要求勤学苦练,不能掉以輕心,只望速成。韓愈說: 无望其速成,无誘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渥者其光曄。  相似文献   

7.
“养其根而俟其实”语出韩愈。这里的“根”比喻的是思想修养,“实”比喻的是文章写作。“养其根而俟其实”一语生动而深刻的阐明了思想修养与文章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切从事写作的人首先应该明了并须铭记于心的正确的为文之道。  相似文献   

8.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2.韩愈在《答李翊书》中采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比喻,是为了说明  A.为文立言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B.为文立言要“惟陈言之务去” C.为文立言要“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D.为文立言要以思想修养为本3.苏轼在谈到创作构思中…  相似文献   

9.
《河北自学考试》2004,(2):43-4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赵威后用“苟无民,何以有君”,来驳斥齐国使者君贵民轻的思想,这样驳论方………………………………法是○①驳斥论点②驳斥论据③驳斥论证④驳斥态度2、……………庄子《秋水》的主旨是○①阐发为政以德的道理②阐述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③阐述实行王道的措施④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3、韩愈用“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来论证为文立言的道理,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①比喻和拟物②比拟和对偶③比喻和对偶④比喻和排比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其评分标准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点——“有创新”。语文老师都会教导我们,“创新是作文的生命”,“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众多“满分作文”也以一个个“创新点”来吸引考生的目光。“创新”其实是个内涵丰富的词语,对于写作文而言,有选材出新、立意出新、形式创新、语言出新等,最重要的是其内容上的新颖、独到。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与内容相契合的创新形式是可以的,但仅仅止步于在文章结构、形式上玩花哨,最终只能归之末流。  相似文献   

11.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圣人孔子这一至理名言凸现了文采的重要性。那么,在强调创新的今天,我们该怎样“调教”学生,使其作文时,语言能出奇出新,不乏文采呢?方法是有的。这就是为语言涂抹灵动的色彩,让其扑扇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斑斓。巧妙遣词词语遣用的前卫是文章语言出新永远的“不变”。而要固守这“不变”,则须勇越雷池,革除循常规蹈故矩的流弊,得辟通幽之蹊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我在读书、教书、研究、写作过程中,一重“积学储宝”,固元培“根”,二觅研读之“路”,三求治学之“法”。现略述如下。有一条深根从我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从学生到教师,到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自己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就如同一棵大树的深根,其教学实践是枝干,其研究成果是花朵、果实。从教与学的过程上说,只有自己重“道”,才能有“道”可传,自己敬“业”,才能有“业”可授,自己不“惑”,才能见“惑”能解。知识和经验,是一个教师多年虔修积累的结果,有了它,“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  相似文献   

13.
严正声明     
古人云,“文若春华贵出新”,新课标也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也有创新这一条目,目的都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才华,一时间创新成风:五花八门的文体、花里胡哨的语言、胡编乱造的内容……虽美其名日创新,其实是步人后尘、拾人牙慧,是“伪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刘云生“心根”论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和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正因为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滋育心根”滋育这一生命之“根”、精神之“根”无疑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旨归。  相似文献   

15.
王世忠 《新作文》2004,(6):27-28
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基础是一砖一石,相仿,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展现,是章构成的基本材料。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调度,其表达效果是相差很大的。一篇好作,其语言往往富于表现力、感染力。充满勾人魂魄的艺术魅力,这是语言的精妙所在。因此.我们辅导学生作时.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调度语言的意识,使其学会润色章,根据具体的章情境选择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表达方式。高考作中“生动形象”“有采”的评分标准。其实就是针对使用语言而设定的。  相似文献   

16.
刘云生“心根”论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和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正因为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滋育心根”滋育这一生命之根”、精神之“根”无疑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旨归。刘云生同志把自己对语文教育的实践认识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元点上,而构架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心根语文”的学科教育思想,其立论是准…  相似文献   

17.
作文要出新,就要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语言要出新,就要精心选取鲜活生动的语言,表达对客观事物形象的、艺术的、独特的切身感受,反映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高尔基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孔子也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出新  相似文献   

18.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肥人田”而“荒己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一、回归语文的本色:落实语文的本体。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语言观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标志着西方哲学中知识主义传统的重大变化,而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实际上也就是对知识主义传统的拒斥;马克思的语言观的基本宗旨是“去蔽”和“治疗”,即去思想之蔽和治疗哲学因误解语言与生活关系而发作的“精神狂想症”;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都从生活实践、生活形式出发理解语言和思想,这样就消除了语言的神秘性和思想的实体性,在理论上取消了唯心主义的合理性,因此,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都是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知识主义传统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