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杨梅 《科学课》2009,(1):40-41
《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单元共分五个内容:《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观察一棵树》、《小动物的家》、《观察蚂蚁》、《更多的小动物》。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本单元的学习对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里的动植物,并以寻访、调查、观察、比较、分类、画分布图等活动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孟玉兰 《科学课》2008,(9):44-45
一、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 《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单元的学习内容定位于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圈。对于已在学校生活三年多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熟悉的环境,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校园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关注身边的动植物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教学背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寻访小动物》一课,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使学生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自己提出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毫无疑问,在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在研究了蜗牛、蚂蚁之后,有一课是让学生课外继续研究小动物。我在前一节课已布置过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一种小动物。上课交流时我发现,多数学生研究了蚯蚓、蛾、蝴蝶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等,可王浩同学却研究了蝗虫,在他汇报到蝗虫可能要吃小动物时,同学中发出了议论声。  相似文献   

5.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圈的逐步扩大,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将引领学生由学校生活经验圈步人家乡与祖国生活经验圈。《走进树林》单元是在四年级校园生态认识的基础上,把探究的范围扩大到校园外森林群落的认识,以林中树木、菌类、鸟类等为观察对象,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秘。探究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究,意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树立生态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6.
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在研究了蜗牛、蚂蚁之后,有一课是让学生课外继续研究小动物。我在前一节课已布置过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一种小动物。上课交流时我发现,多数学生研究了蚯蚓、蛾、蝴蝶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等,可王浩同学却研究了蝗虫,在他汇报到蝗虫可能要吃小动物时,同学中发出了议论声。  相似文献   

7.
<正>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三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体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一、从养护入手,培养观察习惯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们了解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痴迷昆虫的故事。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捕捉一些小昆虫,或者购买一只小动物,进行饲养。不几天,班级里就有很多关于蜗牛、蚱蜢、蟋蟀、小花猫、小棕狗和小白  相似文献   

8.
杨旭东 《科学课》2009,(11):14-15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让学生思考讨论:生物体是什么?生物体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生物体需要什么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选择校园作为观察对象,学生将通过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在其间活动的各种小动物等进行细致观察,  相似文献   

9.
教学分析 《探访蚯蚓的家》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经过前4个单元《十万个为什么》、《“五官兄弟”》、《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有趣的动物》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提问能力得到了提高,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提问。在进行本节课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花园里初步观察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收集土壤带回教室进行课上观察。但是,也发现学生以前对蚯蚓的有关知识,包括身体、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有趣的动物园》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遵循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三年级,学生家养小动物,通过观察,了解了常见家禽和家畜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知道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各自的特征。四年级,学生以校园里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经历了寻找、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了解了常见的动物名称.并能对常见动物进行简单分类。到了五年级.他们将继续通过观察并结合一些调查、实验活动,更为全面、深入地从动物的种类、食物、运动方式、防御、繁殖等方面来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让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了解动物在生命活动中的不同特点,逐步树立珍爱生命、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三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体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一、从养护入手,培养观察习惯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们了解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痴迷昆虫的故事。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捕捉一些小昆虫,或者购买一只小动物,进行饲养。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版本的新教材越来越适合学生的科学学习和自主探究了。如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这一单元的课程就安排得非常好。为了探究这一单元里面的小动物,首先安排了一节《寻访小动物》的准备课,到校外去搜寻小动物,熟悉这些小动物;然后安排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的观察探究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也编排得恰到好处。教师在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规律和教材中探究活动安排的逻辑性,才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循序渐进地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是教过多年《自然》的自然教师,现就新  相似文献   

13.
教材、学情分析及处理 《蜗牛(一)》是《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通过这些观察活动,学生将学习观察的方法,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刘雅莉 《科学课》2008,(12):23-25
教材、学情分析及处理 《蜗牛(一)》是《动物》单元的第二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通过这些观察活动,学生将学习观察的方法,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赵矩 《四川教育》2007,(7):55-55
七年级《生物》教材从宏观上把动植物的类群展现给学生后,按照教材的要求,在“动物”一节的课后练习里安排了观察蜗牛的学习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的练习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取常见的小动物来进行为期一周的科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第一课时《寻访小动物》。上课之前,我对这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进行课前谈话,了解学生已有的观察小动物经历,激发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为寻访活动作好准备,学习寻访和观察小动物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没想到上这一节课时,我彻底地被学生征服了,不得不放弃了我原来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7.
教材背景《蚂蚁》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小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当他们发现可爱的小动物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小蚂蚁,学生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同时,要清楚地观察蚂蚁的外表特征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8.
背景材料: 《蚂蚁》是教科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爱小动物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但对于常见的小蚂蚁来说,学生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清楚地观察蚂蚁的外表特  相似文献   

19.
《新的生命》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和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延伸的学习内容,也意在为学习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和六年级下册《生物多样性》作知识铺垫。因此,这一内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提高本单元的教学质量,我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分析课标要求、单元的知识结构、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  相似文献   

20.
<正>一、基于教材特点,确定大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狐假虎威》《纸船和风筝》《风娃娃》。整个单元编排内容的主人公大多是小动物,儿童对动物天生充满好奇。低年级的学生很愿意走进这样的故事,从小动物身上找到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