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化工原理教学中,一般都应用因次分析法导出直管中的磨擦阻力因素λ,对流传热系数α,以及传质膜系数KG的关联式。但传统的相似原理对进一步理解某些问题的本质、处理实验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是一种有力的工具,本文将介绍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例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基础,结合VB开发语言共同解决管道外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确定的方法。利用VB语言开发可视化界面,完成对管道温度场分布及管道外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降低ANSYS软件的使用难度,方便、快捷地计算出管道外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避免了大量迭代分析过程,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大型国企现有的50 W LED路灯翅片式散热器模块,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自然对流情况下不同结构小翅片,即有、无布置斜向小翅片时散热器的温度场,并将其通过实验测试进行验证。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自然对流散热,有斜向小翅片的散热器原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散热面积,但却减缓了散热器表面空气自然对流的上升速度,降低了自然对流的散热量;无翅片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为企业降低了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然对流物理模型,采用SIMPLE算法,对流扩散项采用二阶迎风格式.计算研究了有水平等温阻流件的二维封闭方腔中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得出了在一定的Ra下,具有不同长度的阻流件的平均Nu数.有水平阻流件的封闭方腔与无阻流件时相比,相同条件下自然对流的换热系数随阻流件长度的增加先略减少,然后增加.而且随着阻流件长度变化,在方腔内的环流由一个增加到两个和三个.同时阻流件布置在不同壁面上的布置方式对换热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微机电制程制作微型燃料电池为研究基础,讨论了集电板开孔率、燃料对流方式、以及电池组装时锁紧力对性能之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开孔率集电板,电池性能随集电板开孔数增加而提升;强制对流方式的单电池比较适合高电流密度输出使用,而自然对流式电池较适合低电流长时间输出使用;电池组装之锁紧力必须在不使流道结构变型的情况下增加才能有效提升其性能;由于PDMS基材有比较少的积水现象,因此PDMS基材单电池比硅基材更适合用在自然对流式微型燃料电池上.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笔者利用SMPLE算法,采用二阶迎风格式的对流扩散项,,建立了封闭腔内的自然对流物理模型,并通过该物理模型计算与研究了在封闭腔内部的自然对流换热.本文的研究最终得出,在一定的Ra下,长度不同的阻流件的平均Nu数,有水平阻流件的封闭方腔与无阻流件时相比,相同条件下自然对流的换热系数随阻流件长度的增加先略减少,然后增加.同时在阻流件的长度发生变化的前提之下,封闭腔内部的环流也会随着增加,一般会增加2个或者3个,另一方面,不同壁面上的阻流件的布置方式也会对换热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奖励》2012,(7):69-69
对流传热传质的涡强化和磁化力抑制 该项目采用涡产生器产生的二次流(在垂直于主流截面上的流动)强化对流传热传质,获得新一代强化对流传热机理和低能耗换热器设计基本理论。同时项目揭示对流对蛋白质晶体生长影响机理,并采用磁化力抵消重力抑制自然对流,获得高质量蛋白质晶体的蛋白质晶体生长环境。项目的主要成果为:提出一无量纲数描述对流对蛋白质晶体影响机理及程度,无量纲数已成  相似文献   

8.
以太阳能与燃料电池耦合系统为应用背景,对不同管长和管径、不同吸收率和发射率和有/无内置导流板3种不同情况下的太阳能集热器进行试验研究.建立太阳能集热器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数值计算模型,并应用场协同和火积理论分析模拟计算数据.自然对流研究表明,随着真空管长度的增加,水箱温度逐渐升高,但集热效率逐渐下降;当吸收率在0.95~1.0范围内升高,发射率在0.16~0.06范围内降低时,集热效率逐渐上升;全玻璃真空管加装导流板后,由于真空管中混流消失和真空管底部强化传热作用而提高了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强迫对流研究表明,横双排太阳能集热器的雷诺数、努赛尔数和火积增量均高于竖直单排太阳能集热器;横双排太阳能集热器的火积耗散低于竖直单排太阳能集热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温太阳能耦合燃料电池集热场,自然对流宜采用内置导流板太阳能集热器,强迫对流宜采用横双排太阳能集热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边界层方程和导热方程,分析了肋表面的局部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情况下,竖直布置的矩形直肋表面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布是不均匀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肋片表面传热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有限元方法数值研究了封闭方腔自然对流传热问题,并基于场协同理论分析了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协同关系,进一步深层次分析了协同角场同速度场、温度场、温度梯度场之间的协同关系,展示了不同瑞利数下方腔自然对流速度场和温度梯度的协同效果,着重探讨了各物理场对封闭方腔协同角的影响规律,同时表明以协同角为评价指标,可有助于改善局部的传热效果,从而深层次理解强化自然对流传热的机理,为实际工程的传热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虚拟仪器在大空间水平管自然对流传热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虚拟仪器在大空间水平圆管空气自然对流传热实验中的应用,为更新改造传统仪器设备、提高教学实验水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原有水平管外自然对流实验台的基础上,设计并校核了4套新增实验管段,同时对实验系统中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方式进行改造。实验结果表明,改造后实验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实验准则式与水平圆管大空间自然对流的经典经验公式更接近,实验测量结果分布更均匀。在此基础上,针对预热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7 h预热时间的实验结果已经能够满足实验要求,且预热时间越长,测量结果越接近于理论值。通过误差分析,改造后的实验测得的对流换热系数最大误差约为5. 2%,表明实验台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含内热源的液池内自然对流与冷却盘管内强制对流耦合传热的三维物理、数学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不同内热源强度,不同冷却流体流量下液池内流体温度场以及液池与盘管内溶液换热系数进行了分析,得出换热系数随内热源强度和冷却流体流量的变化曲线,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盘管冷却传热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液池内的换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模拟方法,计算了单个热圆管在方腔内自然对流的换热过程.在瑞利数Ra=104,普朗特数Pr=0.7070时,对于圆管在竖直轴(Y轴)不同的位置分别得到了稳态温度场及流线场,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物理分析.准确地给出了热圆管的平均努塞尔数Nu随着Y轴位置变化的经验公式,进而可以直接的计算出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在X/D=a-7时出现最大的Nu,可以知道方腔内热圆管换热的最佳位置,同时也可以为工业应用提供优化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风机性能试验台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通风机性能实验测量参数、数据采集及风机性能曲线的处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用无因次性能曲线可以更好地选择风机,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兼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解读了因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评价步骤;进而构建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选聘标准;通过实例,对如何运用因次分析法选聘兼职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实践证明,因次分析法不仅计算过程简洁、不复杂,而且由于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选聘工作中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了选聘工作的公正性和选聘结果的客观性,是选聘兼职教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对流-扩散方程的数值解法,并证明了在对流项不占优时,中心差分格式导出的数值解稳定且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在对流占优的情况下,方程的数值解会在对流方向上发生振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了热学中对流概念与平常人们习惯所称对流概念的区别,阐述了对流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以及一些热力学量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厂设施的选址关系到该设施在今后长期生产运营中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本文针对企业选址问题中的多种因素,分别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因次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确定,简化了计算过程。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具体的优化方法,同时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以采暖房间为背景,建立了一侧竖壁有一个加热器,下壁面有一个凸出热源的二维封闭空腔内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学模型,并对不同的加热器温度和热源强度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加热器温度和内热源强度对空腔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