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家整咱,咱没办法,咱可千万不要自己整自己!" 这句话是我自己发明的,名之曰"快乐语录",因为常念我这条语录,能给你带来快乐. 根据我的测算,一个人的烦恼,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来自自己,只有"飞来横祸"那百分之一不是你自己找的.俗话说"招灾惹祸",说的就是灾都是自己招的,祸都是自己惹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凤凰卫视的常客,某种程度上讲,他被自己的老朋友"涮"了;作为与范美忠进行辩论的辩手,他却是因为自己的"气涌如山"把自己给"打倒了".但是,一次辩论的失态,是不是就该把他从一位理性的评论员, "贬损"为一个充当道德卫道士的伪君子?或许,他在公众面前一次表现的失败并不能埋没他骨子里潜藏的理性气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二年级的二十几他学生.在六月十三日晚间.与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的同志座谈了"红"与"专"的问题.中国青、少年报编辑部同志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淡了对"红"与"专"的看法.他们说,做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具有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感情.也就是首先要"红:.过去编辑部有人认为.自己的文章写不好.只是因为写作技巧不好.不"专"的缘故.可是.一离开编辑部出外采访.由于自己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在矗矗烈烈的群众运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名网名为"酱里合酱"的毕业生在帖子中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业协议被签字盖章了,自己"被就业"了.这篇帖子迅速引起了其他网友的注意,帖子被转载,网友纷纷在论坛发表自己"被就业"的经历,"酱里合酱"在无意中创造了"被就业"一词,并被网友热议,迅速成为当年的热门词汇.网友的讨论使高校虚报就业率的现象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话语权?说得通俗点,就是人对社会发生现象的"说话权"、"解释权"和"发表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一个社会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利益"反映出来,谁就能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谁就能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6.
2012年8月,笔者在一个评论写作研讨会上,听到著名专栏作家、上海商报副总编辑陈季冰谈到他把自己对评论的追求概括为"一个事,一个理",感觉很受启发,觉得这句话可能触及了新闻评论写作的某种规律,也暗合了笔者自己长期以来对于新闻评论观察和思考中有所感悟却没有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认识. 回来后,笔者不断地思考"一个事,一个理"这句话的含义.自己觉得,这句话不仅包含着"事"与"理"的关系问题,更包含着评论作者传播、表达观点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哲学道路及其当代延展——张亮集》是我的第一本论文集.按理说,我这个年纪的青年学者是不适宜出版什么自选集的.可是,这又是单位要求的一项"规定动作",不得不为之.所以,从一开始筹备的时候,我就没把它当做什么"殊荣"来忽悠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把它定位为向师长和学界同行报告自己近20年来学习、研究经历的资料集.我希望通过这个集子清楚地图绘出自己从卵、幼虫、蛹而至蝴蝶的全部蜕变过程,哪怕过多地暴露了自己不够成熟、不够完美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希望向那些以各种方式教诲、关心、帮助过我的师长们以及自己充分意识到:一晃,十七八年过去了,我这个当年的小"学徒"现在也已经"四十而不惑"了! 必须向自己的"学徒"时代说再见了!  相似文献   

8.
"渗透"这个词,是一个主动意味很强的词汇,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一种媒体并非在主观意愿之下被引入到别种媒体中去的,原因是后者希望或者必须在这种引入中提升自己或者获取利益.但是这种引入在使自己受益的同时也使被引入的媒体获得了利益,或者,使自己形成了对另外一种媒体形式的依赖性.这种渗透是被动式渗透.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理想     
人活在世上,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无论好与坏、对与错,只要认准了,就会朝着理想的目标去奋斗、拼搏.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生活就失去了意义,奋斗就失去了目标. 编辑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只是这个理想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而已.这不是教科书上说的,也不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只是我个人的理解罢了.  相似文献   

10.
陈立敏 《传媒》2005,(6):39-39
"负责报道一切"、"理性、建设性"、"新闻创造价值",报纸如同商品一样,打出了自己的广告口号,这一现象已然成了近几年媒介领域的新景观.从脸孔严肃的党报,到活泼有余的都市报;从日报,到周报,许多报纸纷纷给自己别上了这一代表报纸形象的"外标签".有的还通过一系列的广告宣传得以强化,使得广告口号过目难忘,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2002,(9):47-47
北京日报"京华生活"周刊8月9日刊发<一位医学教授意外的"人生处方">一文,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孙喆在电梯中遇到"歹徒"持刀抢劫,在交出6000元钱的同时,孙教授发现对方不像惯犯,于是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歹徒"王涛生家境贫寒,自己出来打工,又被包工头所骗,心里极不平衡,于是动了歹念.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文秘档案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毕业时根本不用担心工作,用人单位排队要人.转眼十几年过去,今非昔比,毕业前一年,学生已在忙着找工作.一些学生无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后悔自己选错了专业.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直接经济援助只不过是他帮助马克思的一种方式而已,在忙碌的经商活动之余,他还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研究工作时间,替马克思完成了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一件"谋生的迫切需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最近,舟山首家私人收藏馆岱山"海曙楼"的主人赵行法,喜滋滋地收到了省政协主席刘枫为"海曙楼"的题词:仙岛鉴珍.赵行法说,省政协领导的题词,既是对自己办海曙楼的鼓励,又是对自己办好"海曙楼"的鞭策,一定要锲而不舍的办好"海曙楼".他收藏的"墨宝"库里由此又多了一份珍品.  相似文献   

15.
我相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把自己比作"狗"是需要足够勇气的,而鲁迅研究专家房向东却把自己比作是"鲁迅坟前一只狗",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不少"狗文章",并结集出版了<怀念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一书,这不能不令人侧目.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改革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您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种?" "我是一个改革主义者,"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非常迅速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崇尚改革.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是与时俱进,是开拓创新,是永不满足.我做过的改革不少,在漓江出版社时就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二十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自己一默的我的那位档案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我却比他还大几个月哩.他"半老徐爷",我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8.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0):36-38
新闻评论有三"气",那就是气质、气势与气度.三"气"是就新闻评论的品性而言的.新闻评论是要有自己的品性的,就像任何文章都应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样,见其文而知其人,望其笔而"闻"其气.一些评论文章只看正文,就知道出自哪家报纸、何人手笔.另一方面,气质、气势与气度,也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干图书馆这一行,虽是"半路出家",但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爱上了这个平凡又有意义的工作.由管书、读书、到藏书,近年来,我利用假期、出差等机会,在全国各大旧书摊(旧书店)寻寻觅觅,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确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即"新善本"书刊资料.  相似文献   

20.
赵振宇 《今传媒》2007,(10):14-14
设立"评论记者"的现实依据 1995年,中央电视台设立新闻评论部,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创新.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以央视命名的"央视论坛",更为中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生机.但是,央视论坛在自己的实践中越来越背离了自己的宗旨,终于在2006年的新一轮改版中被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